最新資訊

標籤Tag

人身安全 (1) 中國 (8) 互聯網 (10) 巴西 (1) 日本 (1) 生理 (3) 投訴 (1) 災難 (5) 身心健康 (21) 房地產 (1) 法庭 (1) 知識 (15) 度量衡 (1) 思想 (16) 科學 (1) 英國 (3) 食物 (2) 香港 (2) 娛樂 (1) 秘訣 (12) 能源 (1) 馬來西亞 (19) 教育 (6) 教育部 (1) 媒體 (3) 提醒 (28) 硬體 (1) 評析 (4) 詞解 (4) 電商 (6) 電腦 (6) 語言 (3) 德國 (1) 趣味 (12) 澳洲 (1) 藝人 (1) 關係 (2) 體育 (1)

2011年3月1日 星期二

[轉]全球整併、企業壽命縮短 換軌潮

全球整併、企業壽命縮短

換軌潮

文/王之杰、林正文

拜「地球是平的」之賜,製造業服務業工作機會陸續外移中國,再加上台灣經濟急速轉壞,政策品質粗糙,行業的壽命更短。

正因為職場板塊的大變動、舊工作快速消失、新工作不斷冒出的趨勢下,一旦職場的第一軌道,走到盡頭時,培養可轉換的能力,修鍊職場中的「第二軌道」,就成為人生必修課,修課的年紀甚至已經從壯年四十,提前至青年三十。

你也可以不必等到生涯的第一個職場軌道走到盡頭,在那之前提起勇氣,提前從你現在正在行進的軌道上轉換跑道,開闢第二個人生戰場,就不必擔心家庭、人生,會因工作消失而一起陪葬。你,準備好「換軌」了嗎?

「今天大家來幫老同事慶生,看在大家都是彰銀人的分上,等下結帳時,跟洪老闆說一聲,給你們打七五折優待!」嬌小的林月鳳帶著滿臉笑容、扯著喉嚨,在人聲鼎沸的天香回味火鍋店裡,和一大桌的客人寒暄談笑,而原本在櫃台忙著結帳的洪正修,送走一批客人後,也走到林月鳳身邊,兩人一起以茶代酒,向客人致意。

在今年三月之前,洪正修和林月鳳這對夫妻,和這桌客人一樣,都是彰化銀行總行的資深員工。洪正修是彰化銀行電子營運處副處長,林月鳳則是行銷策略處的一等專員,在彰銀的年資都超過三十年。

「我們本來要同時申請優退,但是總經理陳辰昭一直慰留,去年我先退下來,我先生的退休拖到今年過完年才批准。」林月鳳說。前年開始彰銀為了要讓組織年輕化,開始分階段進行大規模的優退,今年才五十出頭的她,並沒有這麼快打算退休,洪正修比林月鳳長四歲,有資訊長才,在彰銀轉型過程裡負責重要的核心系統更新工作,還有繼續高升的機會。

但是彰銀這幾年,在二次金改中,成為多家金控覬覦的對象,早已沒有當年三商銀時代的風光,只要傳出任何有關於經營階層的傳言,幾乎都是負面的,因此每當優退方案一推出,想要主動求去的人都高達三、四百人。

「領了優退金,能夠做些什麼小生意,是老同事茶餘飯後最常討論的話題。」林月鳳說,公司列出的優退資格,年齡從四十八歲到五十五歲,很多人都還有未了的經濟壓力,自然想要開創事業第二春。

洪正修的大兒子洪哲在天香回味總店工作,一直想要自己開店,因此當他知道爸媽有意退休,便積極說服他們出資,讓從沒有生意經驗的洪正修夫婦,意外地開了加盟店。「這對我們兩人來說,稱得上這輩子最大膽的決定。」

環境變動
人的一生中,最少會經歷三次轉換職場領域

不過,像洪正修夫妻一樣有勇氣、有機會的人畢竟是少數,「有九成優退的員工,美其名是退休,實際上是失業。」彰銀工會理事長曹炳坤說,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初,彰銀三批優退中,合計約一千名員工離職,只有極少數的人找到其他銀行的工作,或者是進入親友的公司當會計。

「銀行員本來就保守,當年大家都抱著做一輩子的心態,沒想到環境變化這麼快,很多人被優退後,生活雖不成問題,但心境上卻難以調適。」曹炳坤說。自二○○一年「金控怪獸」出現後,五年下來累積有近萬名的銀行員,金飯碗不保,必須另謀出路。

「每十年求職市場都會出現『妖魔鬼怪』,威脅大家的飯碗!」被譯成十二種語言,全球印行超過八百萬冊的暢銷求職指南《這樣求職、才能成功》作者理察.鮑爾斯(Richard Bolles)以美國例子指出,這些「妖魔鬼怪」在「某些年頭可能是外國勞工,另一個年頭可能是機器人取代量產工作,接下來的十年,它變身為中國……」因此在未來,多數人的一生中,可能要轉行三到五次。

正因為職場板塊的大變動、舊工作快速消失、新工作不斷冒出的趨勢下,一旦職場的第一軌道,走到盡頭時,培養可轉換的能力,修鍊職場中的「第二軌道」,就成為人生必修課,修課的年紀已經從壯年四十,提前至青年三十。

不過,這可不是一堂「營養學分」。根據主計處統計,跨行轉業這個念頭,每年會經過五百萬個台灣人的腦袋,卻只有不到六十萬的人勇敢實踐它,因為如果處理不好,就像帶著一家老小飛上三萬英尺上空,卻沒帶降落傘一樣;但如果及早準備,人生很可能就此峰迴路轉。

美國《富比世》雜誌在六月的一篇專文中,模擬了二二六年職場的樣貌:大賣場Wal-Mart(沃爾瑪)的結帳櫃台,看不到任何一名結帳員,因為早在五年前,結帳員的功能早被RFID(無線射頻辨識系統)這種技術取代了;熙來攘往的郵局裡,幾乎看不到人影,因為人們早已經不再寄信了;連加油站都消失了,因為石油不再是汽車的主要燃料,氫氣成為車輛的主要動力,加氫站取代了加油站的功能,石化工業邁入黃昏;紙本報業也已消失在工作版圖中……

知識經濟全盤改變經濟活動的面貌。「未來二十年,每一個人現在的工作都可能會死亡,那些仍存活的工作,形態也會有重大改變。」全球知名的未來學家托佛勒(Alvin Toffler)斬釘截鐵地指出。

連專門「搶」別人工作的中國,不少行業都在消失中。根據中國中央最近修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過去五年中,三千種行業已經在中國消失,目前全中國現有職業只剩一八三八種。這是科技進步帶來的職場改變。

故事可沒到此就結束。對於台灣來說,吃掉工作的妖魔鬼怪不只「科技」一種,而是一股擋不住的環境變化力量,在不知不覺間,把很多工作機會悄悄地吃掉了。

舊工作消失
一間間的公司和工廠都吹起了熄燈號

「五年前,我們搬到平鎮工業區時,當時晚上工業區裡處處燈火通明。」健鼎科技發言人林修立說,但是,現在晚上還在開夜班生產線趕工的只剩下健鼎一家了。拜「地球是平的」之賜,製造業服務業工作機會陸續外移中國,再加上台灣經濟急速轉壞,政策品質粗糙,行業的壽命更短。

去年九月健鼎對面的台灣電路公司無預警宣布惡性倒閉,兩千多名員工一夕之間沒了工作,因為負責人跑路,員工領不到資遣費,還上演包圍工廠抗爭的戲碼,這景象更是讓健鼎內部好一陣子沒聽到有人抱怨工作太忙、太累。「但是科技產業的景氣來得快也去得快,我們對工作還是隨時都抱著危機意識。」林修立說。

科技的巨輪雖把許多工作掃進歷史灰燼中,但也同時創造了新的工作。《富比世》雜誌就預測,二十年之後,機器人維修師、動物律師、基因篩選研究員,將成為最火紅的行業,而藝術家、葬禮禮儀師、美髮師,則是千年不敗的職業。台灣職場大環境雖然不佳,但在過去十二年,屬於「專業技術」的工作職位,仍舊成長七二%,共有一七一萬個技術專業相關的工作職缺,因科技推陳出新而誕生。

也就是說,只要能在生涯的第一個職場軌道走到盡頭之前,盡速轉換跑道,開闢第二個人生戰場,就不必擔心家庭、人生,會因工作消失而一起陪葬。

換軌成功心法1
換跑道非一夕可及,「試穿」各種身分,打造多軌職場

美國職場大師鮑爾斯,提出了培養人生第二軌道的方法——「可轉移技能」。他說,技能是工作最基本的單位,既然人生可能必須轉業三次,就必須培養能跨業、可移轉的技能。當可移轉技能水準愈高,在工作上就擁有愈多的自由;可移轉技能水準愈高,不管找什麼工作,都會面對比較小的競爭。可轉換技能,指的並不只是專業技能(hard skills),還包括心理移轉及人脈轉移等軟性技能(soft skills),甚至,心理素質建設的重要性,還遠超過技術層面的專業技能。

法國INSEAD商學院教授伊巴那(Herminia Ibarra)研究轉業多年,他指出:轉業的時候,最大的錯誤,莫過於拖到不得不做時才踏出第一步。

「猶豫不決、抱殘守缺」是生涯轉軌的最大敵人。美國知名作家麥肯納(Elizabeth McKenna)描述轉業的掙扎時,最常引用一個人帶著石頭過河的故事:天降大雨,小鎮對外的惟一橋梁被淹沒,鎮民趁河水不深時紛紛外逃,但見一個人抱著一塊大石頭蹣跚過河,越接近河心水流愈急手上石頭愈形沉重,岸上鎮民大喊「丟掉石頭」,不過他依然堅持抱石過河,岸上的聲音愈大,他愈抱緊石頭,只見逐漸下沉的他大喊:「不行,石頭是我的!」麥肯納以此說明,一般人自我設限的地步,往往令外人難以想像。

就算能跨出自己心中的框框,離轉職者最近的配偶、上司、好友、父母,在碰到轉業這個重大決定時,往往都會站在反方,希望「一動不如一靜」,這些都會形成轉業者的心理障礙。就是因為重重困難限制,突然轉行幾乎是天方夜譚,因此需要在還未到達職場生涯十字路口前,就開始伸出探尋第二軌道的探針,試穿其他各種可能的身分,才能找到第二個人生的方向。

換軌成功心法2
小贏換大改變,鍛造「可轉移技能」

A-B=C」是大師鮑爾斯給轉職或創業者的不敗方程式。其中A是指「成功經營新行業所必須具備的技能與知識」,B指「現在具備的技能及知識」,等號右邊的C,指的則是「轉業必須重新學習的知識及技能」。

這公式看來簡單,但轉業跟一般學習不一樣,一般學習總先有個清楚的目標,但成功的轉業,往往是先做了之後,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因此伸出探針測定方向之後,還必須經過不斷的修正及測試,才能練就C型技能,真正找到職場的第二軌道。

至於C型技能來源,可能是另一個業外工作,也可能是志工或回學校上課,更可以從自身的興趣出發,也許藉由點滴累積,可轉移技能就會日漸成型,找到新的生涯之錨。與轉職決定一樣,可轉移技能非一蹴可幾,應該採用「小贏換大改變」的策略,以時間換取空間,把轉業準備時間拉長,也能保障基本家庭的經濟安全,當轉換職場的「天平動搖點」出現,這樣的可轉移技能就能派上用場。

在外商藥廠擔任產品經理的方光美(化名),大學念的是藥學,畢業後直接進入本土藥廠工作,但是沒想到遇上藥廠縮編,原來工作單位裁撤,因此她被迫失業。不過,本來就計畫要出國攻讀藥學碩士的她,因而決定要多學一種專業,以備不時之需。

留學三年,方光美拿到了藥學和法律雙碩士學位,回國後順利進入外商藥廠工作,因為多了法律背景和語文能力,目前工作負責新藥上市規畫,薪水也是出國前的倍數。不滿三十歲的她,正在利用工作之餘準備律師考試。「我不一定要當律師,但是希望能有這張執照,有機會可以到律師事務所工作累積經驗,以後走醫藥法務的專業職。」方光美很慶幸她出社會第一份工作就遇到挫折,讓她可以及早準備多一種專業技能,不用等到中年時還要擔心自己的工作被人取代。

換軌成功心法3
重新建立人脈,找到安全的職場新基地

的確,轉業不同於換工作,工作轉換不過是換了個老闆、換了張辦公桌,換了一群同事,之前的經驗累積下來的人脈仍派得上用場。職業轉換就不同了,那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不論是對手、同事、長官、同業都是全新的面孔,職場上的權利義務,都必須重新建立,更重要的是之前職業中累積的人脈及經驗,可能完全派不上用場。一切需要從頭來過,就連肯定評估工作表現的標準以及原則,都必須重新適應調整。

這時最重要的是建立或轉移新的社群關係,讓新的人脈成為心靈的安全基地。所有的轉變過程都需要受到保護的改變空間,自然界中的繭、蛹、子宮,就是扮演這種角色。找到新職場嚮導,加入新的同業社群,是轉業成功的關鍵。

以這個標準來看,全台首創聽故事要收費的「故事屋」創辦人張大光,他的創業成功故事,便是人脈成功移轉的學習對象。

在唱片業工作長達十五年的張大光,對於唱片事業很有熱情,但是因為盜版猖獗,唱片市場持續走下坡,三年前,老闆為維持營運而調整市場的策略,當時已經是部門主管的張大光,眼見和老闆想法差距愈來愈大,萌生倦勤之意,轉而離開唱片圈,大膽地開設故事屋。

張大光決心十足地,賣掉了唱片公司的股票,籌措了四百五十萬元的資金,為故事屋打造了絕佳的硬體環境,但是他還是擔心沒有人會願意花錢聽故事,因此他拿出行銷宣傳的本領,寫了封文情並茂的邀請函,在開幕前夕,寄了兩百多封電子郵件給過去因業務往來認識的朋友,沒想到透過網路郵件的傳播,開幕當天竟來了四百多人,也讓故事屋因此一炮而紅。

勇於改變
只要做好準備,「換軌」會是下一個春天的關鍵字

故事屋的商業模式不斷地被抄襲,「怕別人學,還不如大方分享自己的想法,」因此張大光最近還開起了「說故事師資培訓班」,培養更多對說故事有興趣的年輕朋友,一起來體驗這門新生意的樂趣。

生命是一場移動的盛宴。「改變」是未來職場必修,也是最難得到高分的學分,千萬別在轉折還沒到來之前,就豎起白旗投降,只要有準備,一時被動的「換軌」不會是災難,反而會成為找到職場下一個春天的關鍵字。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