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資訊

標籤Tag

人身安全 (1) 中國 (8) 互聯網 (10) 巴西 (1) 日本 (1) 生理 (3) 投訴 (1) 災難 (5) 身心健康 (21) 房地產 (1) 法庭 (1) 知識 (15) 度量衡 (1) 思想 (16) 科學 (1) 英國 (3) 食物 (2) 香港 (2) 娛樂 (1) 秘訣 (12) 能源 (1) 馬來西亞 (19) 教育 (6) 教育部 (1) 媒體 (3) 提醒 (28) 硬體 (1) 評析 (4) 詞解 (4) 電商 (6) 電腦 (6) 語言 (3) 德國 (1) 趣味 (12) 澳洲 (1) 藝人 (1) 關係 (2) 體育 (1)

2014年6月6日 星期五

[轉/分享]20年有10位諾貝爾獎得主‧人均創業世界第一 以色列,教育就是不一樣

出處: 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25538_1.html

作者:張德齡 │ 攝影:陳之俊
出處:2014年6月號《遠見雜誌》 第336期 


談起以色列,你會想到什麼?是忠誠的猶太信仰,還是戰火綿延的國度?其實特殊的教育方式,才是這個國家最精采的地方。在以色列,從家庭、幼稚園、中小學、大學到當兵,都是國民教育的一部分,孩子在開放、自由的環境長大,培養出獨立思考的能力,更勇於挑戰真理,讓只有800多萬人的小國,20年內誕生了10位諾貝爾獎得主,軍隊成為戰無不勝的勁旅。以色列也是新創之國的代名詞,是除了美國矽谷之外,創業氛圍最佳的地區,平均每1800人就有一家新創公司,人均創業世界第一,吸引國際大廠積極投資、挖掘人才。以色列與台灣同是小國,但憑什麼脫穎而出?《遠見》團隊遠征以色列,獨家專訪以色列教育部長與高科技創業教父,解析你所不知道的以色列教育。

 今年5月6日,以色列剛剛慶祝建國66週年,遍地傳唱著國歌《希望》:「只要心靈深處,尚存猶太人的渴望,眺望東方的眼睛,注視著錫安山崗。我們還沒有失去,兩千年的希望:做一個自由的民族,屹立在錫安山和耶路撒冷。」就是這分希望,不管經歷多少挑戰,讓猶太民族堅持下去。

以色列教育的驚人成就
20年10個諾貝爾獎 高科技研發媲美矽谷
     該用什麼簡單的方式來認識以色列?「如果你只能從兩個地方來了解以色列,你會如何推薦?」《遠見》記者詢問以色列資深導遊朱摩。
     「好問題!」他想了一想回答:「第一,要去耶路撒冷的大屠殺紀念館,你就會了解,為什麼我們要如此強悍?為什麼我們要奮力保家衛國?為什麼我們這麼不信任人?為什麼我們要這麼努力……。」
     「第二,要去海法大學塔,從最高學府至高處往下看,瞭望以色列的土地,你會看到一大片光禿禿沙漠,沒有任何資源的以色列,如何將沙漠變良田?如何變成一座座高科技研發中心?你站在海法大學塔上,那裡也代表了一切,就是教育。」
     24年前,《遠見》團隊曾經跨國採訪以色列,以立國、軍事、社會、政經四個面向報導這個國家。當時《遠見》也成為以色列建國42年來,前去採訪的第一家華文媒體。
     當時的以色列只有400多萬人口,經濟連續幾年負成長,龐大軍事支出讓財政吃不消,失業率也逼近10%,整個社會充滿不確定性。

研發能力世界第一 國際大廠爭相投資
     20多年過去了,今年4月底,《遠見》再訪以色列時,已不可同日而語。以色列的人口超過了800萬人,經濟規模是建國時期的50倍。
     這些年,以色列更陸續創下許多世界第一。全國人均研發支出世界第一(國民研發支出占GDP達到4.5%,高於日本的3.2%、美國的2.7%)、人均工程師數量世界第一、專利申請數量世界第一。
     小國以色列更盛產諾貝爾獎,過去20年,又多了10位得主。從建國迄今共有12位獲此殊榮。
     「新創企業之國」(Start-up Nation),也是以色列的代名詞。調查顯示,以色列是除了美國矽谷之外,創業氛圍最佳的地方。

20年前,以色列高科技創業之父瓦狄(Yossi Vardi)投資全球第一家網路即時聊天軟體ICQ,19個月後就被美國線上(American Online)併購,自此,以色列發展出「矽谷新創模式」,每年新創公司數量甚至曾經比矽谷還多。目前800萬人口中,平均每1800人就有一家新創公司。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以色列公司,總數更超過歐洲。
     愈來愈多國際企業在以色列設廠或設立研發部門。英特爾已是以色列最大的私人企業,員工將近1萬人。而微軟、Google、IBM、摩托羅拉和蘋果也都設有研發中心,光蘋果在以色列就在三個城市設立實驗室。韓國三星也大動作,除了研發,還將其三大創新育成中心之一,開在以色列。
     根據Dealogic報告,光2013年,外國公司共花費84億美元收購以色列公司,比2012年增加48%。
     許多外商看上的就是以色列的人才與技術。這使得以色列人才水漲船高。20多年前,一個有經驗的工程師薪資僅1000多美元(約台幣3萬元),現在已直逼矽谷,一個5年經驗的軟體工程師,每個月薪資加福利可達7000美元(約台幣21萬元)。
     有個以色列笑話指出,一位猶太媽媽帶著兩個年紀還小的兒子,她向別人介紹時總會說,未來不是工程師,就是個創業家。

培養人才與腦袋 學習環境自由又開放
     到底是什麼樣的教育或環境,可以讓以色列培養出這麼多諾貝爾獎得主與創新企業家?以色列的教育制度,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以色列的義務教育從5歲~18歲。18歲以後男男女女都當兵,當兵比起上大學更重要。在18歲以前,學習環境是非常自由與開放的。
     幼稚園的小朋友,不是遊戲就是玩耍,小學生沒有太多功課,每天下午1點半就放學回家。中學生也是3、4點放學,沒有補習班可去。或許18歲以前的教育太過自由了,導致以色列的孩子在各種台灣人重視的國際競賽中,通常沒有拿下好成績。例如以色列在OECD評鑑學童學習能力的PISA(The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中,遠遠落後台灣,最新調查數學只排41名(台灣第4名)、科學只排41名(台灣第13名)、閱讀排34名(台灣第7名)。

不是突然變聰明 而是從小打基礎

但明明以色列的科技成就、新創公司與諾貝爾獎這麼多,怎麼中小學生的表現一點也不出色?難道他們長大後,「突然」變聰明?
     想要了解以色列如何培養出「人才與腦袋」?必須先了解它的文化。
     以色列除了75%猶太人外,其餘還有阿拉伯人和少數民族。至於猶太人也是來自70多國的移民,因此它是個多元化的社會,也像個「大熔爐」,多元與開放是以色列一大特色。
     希伯來文中Chutzpah,其他語言裡沒有,意思是「斗膽,不畏強權」,正代表猶太人的性格。知名哈佛大學快樂學教授班夏哈(Tal Ben-Shahar),在2012年製作「Israel Inside」中特別提到這個字,是「不接受別人給你的答案、挑戰真理、直接、當別人都反對,你還是執意去做」,事實上以色列的教育就是希望教出追求真理的孩子。這與環境、文化有關。
     以色列社會,不太有階級或權威。2個月前,希伯來大學福納曼博士(Eli Fienerman)拜訪台灣,他說:「在台灣,你們一直叫我教授、教授的,好不習慣,在以色列,學生們都直呼我Eli。」
     在以色列建國前,第一批猶太軍人是沒有軍階的,直到現在,士兵看見長官也不用敬禮,下屬甚至可以否決上司的命令。瓦狄分享,英特爾的研發中心負責人剛來以色列時很不習慣,他說:「我在美國如果下個命令,工程師就會照辦,可是來到以色列,前20分鐘,都是以色列的工程師告訴我該怎麼做。到底誰才是老闆?」瓦狄笑笑地告訴記者,以色列的工程師認為自己比較了解當地的狀況,為了把事情做好,不會只是唯命是從,而是有自己的想法,並且會直接表達。
     第二個教育重點是培養動手做的孩子,即知即行,比只說不做更重要。希伯來文中,學習(Learn)和教導(Teach)是同一個字,引申的含義是,得到知識後,要分享出去,或是有了點子,就要做出來。
     班夏哈認為,以色列學生是全球出名的有創意,他在跨領域學院(IDC)教導「正向心理學」,第一堂課後學生覺得非常有趣,認為能夠啟發小朋友,立刻就將這堂課改編為「兒童版」,放在YouTube上教導更多年紀小的孩子。

以色列教育的爆發力
激發孩子的潛能 起步慢也能贏在終點

位於首都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是以色列最早創建的大學之一,包括創校的董事愛因斯坦,就有七位諾貝爾獎得主來自希伯來大學。2013年曾訪問台灣的暢銷書《快思慢想》作者康納曼博士與尤娜特博士就是其中代表。該校還特別修建一座「諾貝爾牆」,陳列這些校友的照片。

猶太人愛創新 還將點子付諸實現
     很多人都曾請教過希伯來大學校長班薩森(Menahem Ben-Sassen),為什麼以色列建國60多年,就拿了12座諾貝爾獎,其中10位是過去20年內誕生的,而全球諾貝爾獎得主,每五位就有一位是猶太人?他總喜歡這樣回答:「教育觀點不同,猶太人喜歡創新,並將點子付諸實行,從家庭到學校皆如此。」
     猶太小孩放學回到家,猶太媽媽問的第一句話可不是,「你今天學到什麼」「考了幾分?」而是「你今天在學校,問了老師什麼問題?」
     不斷地問問題,挑戰真理,是以色列教育的一大特色。以色列不是重視「科學教育」,而是教育的本身富有科學精神,例如鼓勵學生問問題,保持好奇心,富有懷疑的精神,不給標準答案。
     曾經有個笑話:一個猶太人在某地開了家「加油站」,因為生意很好,客人愈來愈多,另一個猶太人就想,既然人多,我就在旁邊開個「餐廳」;結果生意愈來愈好,另一個猶太人想,既然人愈來愈多,我就來開個「旅館」。
     如果換成是中國人情況可能會改變。一個中國人開了家「加油站」,生意愈來愈好,另一個中國人就在他對面也開了家「加油站」,然後價錢比第一個便宜,後來另一個中國人也在附近開了「加油站」,價錢比前兩個還便宜,削價競爭的結果是,大家關門大吉。這雖然只是笑話,卻表現出不同的思惟方式。

跳脫傳統框架 猶太媽媽啟發天賦
     中國和猶太人都注重家庭,也重視教育,但為什麼教出不同的孩子?以色列駐台代表何璽夢認為,「很多華人重視學習紀律、排名和考試成績,而猶太媽媽也傾向如此,但是會更看重小孩的興趣與天賦,媽媽的天職是將孩子的潛力發揮到極致。」

《虎媽戰歌》作者、耶魯大學法律系教授蔡美兒,她本人是華人,在書中分享成長背景與父親對她嚴厲的教導方式。而她的丈夫是猶太裔的傑德,同樣也是耶魯大學法律系教授。她當年在哈佛成績優異,是因為「近乎發狂的努力」,但她並不明白真正喜愛是什麼。而傑德卻熱愛法律,常廢寢忘食鑽研,令蔡美兒感到慚愧。
     蔡美兒和傑德的差別是,一個將學習看做使命,另一個將學習當成興趣。以色列中小學的特色,看似自由、開放,國際競賽成績不佳,但卻啟發孩子的好奇心、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與閱讀興趣。
     若說台灣教育贏在起跑點,卻可能輸在終點,那麼以色列教育正好相反,雖起步晚,但後續爆發力十足,在起跑點看似輸,卻可能贏在終點!

【以色列】
     總人口:813萬人
     土地面積:2萬770平方公里,僅台灣的2/3大
     種族:猶太人75%、阿拉伯人20.7%,其他種族4.3%
     人均GDP:3萬2351美元,台灣的1.5倍
     世界第一:
     ◎人均工程師數量
     ◎人均研發支出
     ◎專利申請數量
     其他成就:
     ◎平均教育水平全球第二,45%人口擁有大學或學院文憑
     ◎2013世界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幸福指數排名第八、飲食健康指數排名第五

【六大教育特色 打造以色列堅強國力】
     (一)重視家庭:家庭是學習基礎,也是自信的來源
     (二)開放思考:猶太式的學習方法:多問問題,選項開放
     (三)無懼挫敗:將挫折轉為能量,用發明解決問題
     (四)即知即行:光是學習還不夠,將點子化為行動
五)追求真理:不接受標準答案,勇於挑戰真理
     (六)關懷世界:不只關心社區,也要改造世界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