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資訊

標籤Tag

人身安全 (1) 中國 (8) 互聯網 (10) 巴西 (1) 日本 (1) 生理 (3) 投訴 (1) 災難 (5) 身心健康 (21) 房地產 (1) 法庭 (1) 知識 (15) 度量衡 (1) 思想 (16) 科學 (1) 英國 (3) 食物 (2) 香港 (2) 娛樂 (1) 秘訣 (12) 能源 (1) 馬來西亞 (19) 教育 (6) 教育部 (1) 媒體 (3) 提醒 (28) 硬體 (1) 評析 (4) 詞解 (4) 電商 (6) 電腦 (6) 語言 (3) 德國 (1) 趣味 (12) 澳洲 (1) 藝人 (1) 關係 (2) 體育 (1)

2011年12月19日 星期一

[轉]後座繫安全帶規定(馬來西亞)

後座安全帶措施新聞背景:(資料來源:陸路交通局官網)

政府從2009年開始推行強制性裝置和繫上後座安全帶的措施,給予安裝寬限期至2011年12月31日,2012年起才進行執法行動,陸路交通局執法人員和警方可以向沒有繫上後座安全帶的人士開出罰款300令吉的傳票。

●必須安裝和繫上後座安全帶的車輛:在1995年1月1日過後註冊的車輛,包括3.5公噸以下的羅里。

●可以豁免的車輛

i)1995年之前註冊的車輛

ii)1995年1月1日過後註冊的車輛,但沒有後座安全帶裝接口

iii)擁有逾8個座位以上的車輛,不包括司機座

iv)超過3.5公噸的羅里

●豁免繫上後座安全帶的人士

被一至兩名醫藥人員證實有病,不適合扣綁安全帶的人士;以及任何由交通部長本人給予豁免者;孕婦也無須繫綁安全帶。

●違規傳票只發給17歲以上沒有繫上安全帶的乘客。

●措施緣起:

根據道路安全研究院(MIROS)的研究,2007年涉及後座乘客的車禍中,有350宗死亡車 禍、700宗受重傷以及2千100宗受輕傷。如果這些後座乘客當時有繫上後座安全帶,可減少40%至50%的傷亡風險。體重60公斤的後座乘客,在車輛行 駛時速達50公里時,一旦發生車禍,往前衝的力道可高達2.4公噸。


*文摘取自馬來西亞《星洲日報》網站

http://www.sinchew.com.my/node/230130?tid=1


2011年12月17日 星期六

每天10分鐘保健您的膝蓋

每天10分鐘保健您的膝蓋

很簡單,每天只 要10分鐘就能保健您 的膝蓋!!!

到了五、六十歲 這個年紀,膝蓋不感覺到酸痛的、

靈活度不夠的、卡卡的幾乎 很少。其實,

只要你感覺到身體上的部位有「存在」,

那就是不 對,有問題啦!大家可以回想一 下,

年輕的時候,會感覺到脖子頸椎酸痛脹麻嗎?

會感覺到腰酸 背痛嗎?會感覺到行動時四肢無 力嗎?

會感覺肩膀手肘酸痛嗎? 這答案肯是「不會的」那麼,

為 什麼會出現那麼多不舒服的癥狀呢?簡單的說就是氣血不通,

不活絡順暢,阻塞了...就像都市裡的下 水道,使用久了,

淤塞了,不通 了。

所以要保健膝蓋,就是要活絡這個部位的氣血。

每天只要10分鐘,就能保健您的膝蓋:

1.使用手掌拍打膝 蓋的外側、內側各2分鐘,

這樣子就可以活絡腳上外側的膽經、胃 經,

以及內側的脾經、肝經、腎經;

2.再來拍打後膝窩 的部位2分鐘,活絡膀胱 經;

3.再搓揉膝蓋2分鐘,最後跪膝2分鐘(詳見下 文)。

貼心叮嚀:

1.一定要每天做, 運動之前要先做,

如果不方便做 跪膝動作,那麼就拍打後膝窩4分鐘;

2.千萬千萬不要跑 步!有了年紀,

跑步是最傷害膝 蓋無知的動作,可以改用快走的 活動;

3.登山活動可以參 加,但是下坡時,

一定要以整個腳板著地踩下的姿勢來走下坡路段,

千萬不能以腳尖先著地的踩 下姿勢走下坡路段,

這樣的走法,全身的重量經由腳尖全部卡在膝蓋上,

也就是說,你是以膝 蓋來支撐下坡時全身的重量!

再談些強化膝蓋 功能的功法,讓您的膝蓋更靈活、

更柔軟,就永遠都不會再受 傷了。

那就是「跪膝 法」,它的作用就是引導您的血液到達

膝蓋的部位,讓它氣血活 絡,潤滑膝蓋關節,

這比吃維骨力還更有效、更快速。

「跪膝法」有二 種做法:

第一種:

大腿與小腿成90度,膝蓋與小腿 接觸到地面。

首先在地板上鋪一條毛巾,膝蓋就跪在上面,

這樣膝蓋才不會直接碰觸到地板上而感到疼痛;

千萬不要跪在床上或軟墊上,這樣做效果不好。

從來沒做過的人,可能膝蓋會很痛,

所以剛剛開始先從18秒、36秒、1分鐘、

2分鐘....慢慢的增加,最 多做個10來分鐘就可以啦。

做完結束起身 時,一定要動作緩慢、注意安 全。

第二種

就像日本人的跪 坐,動作要求是上身、屁股、大 腿重量,

全部坐在小腿與後跟的 凹陷處,身體微微往後傾,

也是從18秒、36....慢慢的增加,最多做個5分鐘就可以了。

第二種跪膝法最大的功效是拉開、伸展整個膝蓋部位的筋骨,

讓它柔軟,增強其彈位,對於打坐的朋友更能避免膝蓋疼痛,

增長打坐的時間。

特別叮嚀:

1.跪膝法是第二階 段的功法,所以一定要第一階段的

拍打膝蓋動作至少做過9天以上,才可以開始做跪膝法,

否則很容易受傷。

2.時間一定要由少而慢慢增加,千萬不要逞能!

動作結束起時,一定要緩慢,注意 安全;

3.如果第二種跪膝法做起來膝蓋兩側會疼痛的話,

就表示你的膝蓋氣血還不夠活絡,必須再加強多做

拍打膝蓋的功法;身體的健康與保養,

是一 點一滴累積起來的,沒有速成 班!

*此文轉至互聯網

2011年8月25日 星期四

[轉]媒體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有救嗎?

2011/08/23

黃培堅
在新浪、騰訊的寡頭追逐戰中,微博的用戶數已經攀登到2億的高度,但它也越來越像一團臟兮兮的煙塵。在各種場合,你都會發現微博這個幽靈,尤其是在傳統媒體的圈子裡。人們動不動就想著去微博炒作一下,為某本書發篇微博推薦,為某個活動搞個微博直播。難道您那幾萬幾十萬粉絲,就真的啥都不做,搬個小板凳、洗耳恭聽您那140字真言?反正在我的微博首頁,每一刻鐘都有上百條微博在刷屏,我需要飛速滾屏才能偶爾發現幾條有價值的信息。

微博只是一個新的例証。在網絡的一次次入侵中,傳統媒體已經病入膏肓地陷入斯德哥爾摩綜合症。這是一種人質情結,即被害者對罪犯產生憐憫,甚至反過來幫助罪犯。隨著博客、微博、iPhone、iPad、電子書的滾滾浪潮,傳統媒體疲於奔命,不斷推出網站、博客、微博、客戶端……但焦慮和恐懼之心從不曾消退。

他們具備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所有特征:人質必須真正認為,綁匪威脅到自己的生命安全;在挾持過程中,人質必須體會到綁匪略施小惠的舉動;除了綁匪的單一看法,人質通常得不到外界訊息;人質必須相信,要脫逃是不可能的。把人質換成傳統媒體,把綁匪換成互聯網,以上諸條都成立。

微博甚至讓個別媒體迷失了自己的本性。《新周刊》執行主編封新城曾說:“微博讓《新周刊》核裂變。微博與雜志,只有多贏,沒有輸家。” 這是有理由的,《新周刊》的新浪微博,到今天有將近300萬粉絲了。不過,如果你打開它的信息流,則搞不清這和雜志有啥關系。那些掐頭去尾、東補西湊的名言警句,吸引著莫名其妙的粉絲評論和轉發。跳開來看,其運營策略和那些所謂的草根牛博其實一樣──比如冷笑話精選、精彩語錄、搞笑排行榜──靠搬運和販賣資訊來吸引數百萬粉絲。重人頭而輕質量。至於原創和個性,那是他們不屑於幹的粗活。也難怪,《新周刊》的微博介紹一清二楚:觀點供應商,視覺開發商,資訊整合商,傳媒運營商。

一句話,信息販子,在互聯網上更容易成功;而真正的個性和獨特創意,卻越來越無所適從。

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偏執感受。近日讀了美國大仙拉尼爾(Jaron Lanie)的新書《你不是個玩意兒》(You Are Not A Gadget),茅塞頓開。他把傳媒人那些困惑,全都講明白了。注意,他不是傷春悲秋的舊文人,而是技術界的大拿。他既是計算機科學家,也是音樂和視覺藝術家,現為微軟架構工程師。上世紀80年代,他最早提出“虛擬現實”概念。2010年被評為《時代》全球影響力人物之一。

拉尼爾認為,信息技術的發展正以犧牲人性、個性為代價。相比質量,人們更看重信息的數量。個性與創造力,因為得不到滋養,逐漸被“雲”和所謂的群體智慧所淹沒。信息匯聚成數據,富了Google之類的雲巨頭,卻傷了內容提供者(看看生不如死的傳統出版業)。

這是一種新的社會契約。這個契約鼓勵作家、新聞工作者、音樂家、藝術家把他們的智慧成果和想象力以碎片的方式在網絡上派發,他們卻無法獲得報酬,Google、YouTube等等就是這些碎片的整合器。這些公司通過把碎片推向消費者而獲得廣告收入,而這些錢不會分到創作者手中。

想想看,微博和SNS不也正是如此嗎?這大概是所謂Web2.0的真諦,即互聯網促成的群體智慧,優於個性和人性。因此,拉尼爾的筆鋒指向了硅谷奉為經典的大多數理論,比如克裡斯•安德森的“長尾”、KK的蜂群、無所不在的雲計算、眾包等等,連開源操作系統Linux和維基百科,他老人家也不滿意。他並不是全盤否定這些實踐,而是認為,Web1.0時代的很多創造,或許有著獨特的人性美。比如一些數學愛好者做的網站,比維基百科中的數學詞條其實更有表現力,但在搜索引擎裡無疑排在後面。

在中國,我們也會看到:有許多優秀的個人博客、群體博客,比鬧哄哄的微博更有價值。但在蜂群時代,他們越來越成為孤島,也越來越無法獲得報酬。

關於音樂界的調研讓拉尼爾憂心忡忡。在互聯網出現15年、音樂文件共享出現10年後的今天,到底有幾個音樂人適應了新規則?拉尼爾到處發布尋人啟事,但他發現成功的音樂人非常之少。相應地,音樂地貌也變了。從60年代開始,每一個10年,大致會出現一個新的音樂潮流,從原始藍調到現代爵士樂,從搖滾到朋克到嘻哈……但現在,在網絡和音樂共享出現的十多年裡,出現過新的音樂風格嗎?似乎只是復古、復古再復古。這一代年輕人找不到屬於自己的獨特音樂標簽,這個期間的音樂停止了對生活的再度描繪。

中國是不是也有類似情況?還有幾個真正的音樂人在出唱片?難道互聯網普及之前的90年代,就是流行音樂的創作巔峰?即便互聯網如火如荼,但真正有創造力的內容依然來自傳統機制,比如電影、雜志和圖書。的確如此,真正讓我頓悟和開竅的,依然是圖書,而不是滾屏的微博。

“如果只有新聞工作者或者音樂家受到了沖擊,雖然也是巨大的損失,但是我們可以建立一個新的體系去修正,比如說用非營利組織來支持他們的工作。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這影響到的是每一個人,我們沒有更多利用自己的頭腦創造財富的機會,我們都會越來越窮。”拉尼爾如是說。

有解決之道嗎?為每一個人提供平等的、進入內容創造領域的通路,並為他們開辟獲得報酬的途徑,哪怕是小額付款。顯然,拉尼爾對免費(自由)文化是說不的。

傳統媒體人還有出路嗎?拉尼爾並未給出答案,或者說,他希望搞技術的人多聽聽他的建議,蜂群思維、維基百科之類的東西需要有人來解毒。在他看來,MIDI音樂、Unix編程理念、文件夾等概念,並不是技術發展的唯一路徑。如果能把Web2.0扭轉到“以人為本”的思路上,世界將會不同。

拉尼爾希望改變的是硅谷文化,那才是釜底抽薪的辦法。因此,如果那些處於雲端的技術牛人們不改變按鈕,人類文化依然會在免費、雲計算的路線上越走越遠,傳統媒體人注定無救。

(本文作者黃培堅,中信出版社新媒體事業部總經理。清華大學中文學士、科技哲學碩士。曾在《財經》、《經濟觀察報》、《東方企業家》和搜狐網等媒體工作,有 10年財經和科技報導經驗。譯有《連線:數字時代的傳媒夢想》、《信息煙塵》和《大沖突》等。文中所述僅代表他的個人觀點。您可以通過新浪微博 (http://t.sina.com.cn/pjhuang) 與他聯系。)

2011年7月6日 星期三

蜂蜜是天然止咳良藥

(轉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1_0tWgCWCEV_2.hQalbaNlSm/article?mid=3518&prev=-1&next=3457)
美國研究:蜂蜜治咳嗽,效果比感冒藥好

一湯匙的蜂蜜,就是止咳良藥!這是美國一份於3日發表的研究報告的結論,報告指出,蜂蜜治咳嗽的效果,比醫生開的止咳糖漿還要好。

賓州州立大學3日發表的這份報告作者保羅博士說,實驗結果「非常明確,讓我們可以很清楚的說,蜂蜜(止咳效果)比止咳藥右美沙芬(Dextromethorphan)或者不做任何治療還要好。」

右美沙芬是目前醫界普遍使用的止咳藥成分。目前醫界對於普通感冒常出現的上呼吸道感染而引起的咳嗽,還無法證明哪一種藥保證有效,即使右美沙芬也是如此,而且還會有副作用。

因此這份報告認為,蜂蜜這種民間治療咳嗽的偏方,可能可以當作替代咳嗽藥的一種安全又有效的治療方式。

研究人員對105名因為上呼吸道感染而有咳嗽狀況的兒童做實驗,分三組治療,分別是睡前給予蜂蜜,蜂蜜調味的右美沙芬咳嗽藥,以及不做任何治療。

結果發現,吃蜂蜜的那組,不管是頻率和咳嗽程度,止咳效果最好,睡眠品質也因此改善最多。至於蜂蜜能夠止咳的原因,報告中指出,可能是蜂蜜的抗氧化成分和抗菌效果,以及其甜漿形態對喉嚨產生了消炎與保護作用。

研究中使用的蜂蜜份量類似於咳嗽藥建議的劑量:
2歲到5歲孩童給予半茶匙
6到11歲的吃一茶匙

12歲以上給兩茶匙

不過保羅也提醒,並不建議給予一歲以下的寶寶使用蜂蜜,因為可能會引起一種少見但是嚴重的肉毒桿菌中毒:至於
一歲以上的小孩使用蜂蜜都是安全的


這份報告3日在小兒與青少年醫學檔案期刊發表

2011年6月30日 星期四

[轉]破除育兒迷思

破除育兒迷思


孩子咳嗽久了會變氣喘、咳嗽不能吃甜食、喝冷飲?
腹瀉應該多喝運動飲料?身為新世代的時尚爸媽,你的觀念正確嗎?
一些似是而非的做法,有可能耽誤孩子的健康!



1.孩子長牙時,常會發燒或拉肚子?

錯
長牙本身並不會造成寶寶發燒或腹瀉。乳牙萌發期間,寶寶頂多是會有點煩躁或睡不好,若出現發燒、腹瀉或其他不舒服症狀,應懷疑是病毒或細菌感染。

2.乳牙蛀掉沒關係,反正以後還會長出恆牙

錯
乳牙壞了,不但減少孩子咀嚼食物的樂趣、影響發育、外觀自信心,將來長出來恆牙齲齒機率也高。

2.乳牙蛀掉沒關係,反正以後還會長出恆牙

錯

正確答案是「家裡」。超過六成的兒童事故傷生在居家,其次才是道路、學校以及戶外。


4.國中、高中的青少年感冒應該要看小兒科

對

兒科醫學會依循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呼籲「18歲以下看兒科」。


5.脊髓穿刺(抽腦脊髓液檢查,台語「抽龍骨水」)是很危險的檢查。

錯
脊髓穿刺部位在第二腰椎以下、脊椎末端,不會傷到中樞神經,造成癱瘓機率極低,腦脊髓液(不是骨髓)也會每天生成代謝,抽取10㏄左右不會帶來什麼不良影響。

6.孩子拉肚子,可以喝運動飲料來補充電解質。

錯
孩子腹瀉最怕造成脫水和電解質不平衡,但不建議喝運動飲料,一則是太甜,即使稀釋一半,糖份還是太高;再者運動飲料的電解質成分和濃度也不適合孩子。

7.咳嗽咳久了會變成氣喘。

錯

咳嗽是氣喘的症狀而不是原因,氣喘控制了,咳嗽就會改善。

8.咳嗽不可以吃甜的東西或喝冷飲。

錯
雖然中醫有「甜食易生痰」的說法,但痰是呼吸道發炎的分泌物,也沒有實證資料指出甜的東西和冷飲會誘發咳嗽。

9.發燒很危險,會把孩子的腦袋燒壞。

錯
發燒不會燒壞腦袋,而是原來的疾病,比方腦炎、細菌性腦膜炎等造成智力受損的後遺症,發燒只是這些疾病其中一個症狀。

10.發燒應洗熱水澡或多穿一點衣服把汗逼出來。

錯
應用約31℃的溫水拭浴,促進體表散熱,退熱貼也是相同原理。如用退燒藥,原則上一天內不要超過5次,每次間隔4小時以上,以免過量造成體溫過低,或傷害肝臟、腎臟功能。

2011年6月17日 星期五

"榴槤"還是"榴蓮"

(轉摘)http://www.huayuqiao.org/articles/wanghuidi/wang09.htm

喜见“榴梿”入《现汉》

汪惠迪

Durian在本区域素有“果王”之称,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在榴梿飘香季节,中国游客到新马泰潇洒走一回,所到之处,都能跟“果王”零距离接触。笔者客居狮城16年,曾抗拒“果王”8年。后来朋友说了句重话:“到新加坡不尝尝durian,等于没到。”于是只得一试。尝过之后,“果王”就成了我的最爱。

20年前,在香港很少看到durian,如今水果店和超市里一年四季都摆卖。中国自从跟泰国扩大农产品贸易后, durian的身影在大中城市里几乎无处不在。

Durian,华语叫什么?《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第1版和1983年第2版都作“榴莲”。1996年第3版删除“榴莲”, 2002年第4版未予增补。2005726日问世的第5版,“榴莲”重归《现汉》。

编 者把旧版释义中的“原产南洋群岛,我国广东海南岛也有”改为“原产马来群岛”,后加“也作榴梿”,并出条目,注明“同‘榴莲’”。这样处理说明“榴莲”和 “榴梿”是一组异形词(同音同义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国家的语文职能部门(国家语委)尚未加以规范,用哪个并无定规。凡是尚无国家标准的异形词,《现 汉》编者都提出一个推荐词形。凡推荐词形,均注音释义,“榴莲”后注音释义了,所以是推荐词形。凡非推荐词形,只立目而不释义,注明“同✕✕。“榴梿”条下未释义,仅注“同‘榴莲’”, 所以它是非推荐词形。

新版《现汉》以“榴莲”为主条,“榴梿”为副条。而在本区域,一个“榴梿”就够了,谁会把“榴梿”写成“榴莲”呢?

为什么中国把durian音译为“榴莲”呢?原因可能有二。一是这种热带水果即使在中国南方,产量也很低,缺乏知名度,北方人甚至听都没听说过。二是“梿”是死字,构词能力近乎零,而“莲”是个常用字。中国用“榴莲”对音durian,是语用国情使然。

新加坡的国情跟中国不同。《中小学华文字表》(2002年开始实施)收“梿”字(小34)。小学高级华文课本三上第4单元《生活多美好》一课里,就有“想吃些水果吗?榴梿当然好吃,木瓜、西瓜、苹果味道也不错。”“榴梿”二字归入写用字。而中国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7000字,19883月)未收“梿”字。因此,即使《现汉》第5版将“榴梿”作为副条收编,笔者也非常高兴,觉得意义重大。

“榴 梿”入《现汉》反映了编者已经把视野拓展到环球华语世界。新加坡学者吴英成博士就曾指出:“随着华语在全球各地日益通行,它与英语一样,也开始衍生各种区 域华语变体。以过去属于同文同种的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华人为例,由于近百年来各自不同的历史命运,加上华语与当地通行的汉语方言以及外族语言的 融合等因素,富地方色彩并深受当地华人认同的华语变体自然产生。”(《全球华语的崛起与挑战》,2000年)吴博士在另一篇论文中指出,中国大陆出版的华语单语词典与汉英双语词典都无法满足以华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需求。

中 国是汉语的故乡,首届世界汉语大会刚刚在北京闭幕,中国理应编纂出版能够满足以华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需求的语文工具书。我国之所以还没有出版这样的工具 书,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便是对“富地方色彩并深受当地华人认同的华语变体”不是不了解,就是熟视无睹。《现汉》的编者能够注意这个问题,是一个良好的开 端。

笔者犹记得19998月中旬,晁继周先生(《现汉》第5版修订主持人)和毛永波先生(现北京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应邀到新加坡考察当地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语文生活,并于14日在新加坡报业控股礼堂举行的“词典与华文教学”座谈会上发表学术演讲。在交流时段,他们跟当地华人对话,耐心解释,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记得当时就有听众对“榴莲”的词形提出意见,认为应当改为“榴梿”。

晁 先生回国后,给《联合早报》寄来一篇短稿。他说:“考虑到这种植物(榴梿)的特殊重要性,我认为在《现代汉语词典》下次修订中,应当重新收录它(榴梿)。 并且按照‘名从主人’的原则,既然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华文均写作‘榴梿’,中国词典把‘榴莲’改为‘榴梿’也是合适的。”(《榴梿?榴莲?》,1999917日《联合早报》副刊)如今“榴梿”以副条身份进入典,可跟“榴莲”争一日之长了。

笔 者乐观地预测,“榴梿”有可能取代“榴莲”,成为国家语委的推荐词形。笔者看到,从新加坡到吉隆坡到曼谷到香港到深圳到广州,水果摊上写的都是“榴梿”。 其次,华人望文生义惯了,长在二三十公尺高的树上的水果,不用木字旁的“梿”字,却用草头的“莲”字对音,心理上很难接受。语言用户的这种语用心理,难道 能视而不见吗?

汉语将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而逐步走向世界,全球化的汉语应当具有更加

包容的性格,全球化的汉语要求词典编纂家像打磨《现汉》一样,编纂一部《现代汉语大词典》。关起国门搞规范,关起国门编汉语词典的时代应当结束了。《现汉》的编纂经验,应当成为辞书编纂工作者的共同财富。

2011年6月8日 星期三

手機輻射會損害健康嗎?

手機輻射會損害健康嗎?過去的10多年裡出現過種種聳人聽聞的消息,但科學家卻遲遲沒有定論。

一直以來,人們在猜測中爭論不止,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這是一個越來越大的謎團。5月31日,世衛組織首次確認,手機射頻電磁場可能致癌。

5月31日,世衛組織(WHO)網站如平日一樣更新了一條來自下屬研究機構的新聞,然而這條消息卻立刻受到了各方的關注。

國際腫瘤研究機構(IARC)在此間宣佈,腦膠質瘤可能與包括手機在內的無線通訊設備所產生的射頻電磁場相關。腦膠質瘤是公認的一種轉移性的惡性腫瘤,也就是說,手機輻射可能致癌。

來自WHO官方的權威聲音不啻於一聲驚天旱雷,手機是否致癌的真相是否就此大白於天下?

「手機輻射可能和手機使用者得癌症有因果關係」

5月24日至31日,一個由來自14個國家(包括美國在內)的31名科學家團隊在法國里昂聚會。

在8天的時間裡,他們對過去若干項研究的數據進行審查,最後對研究結果作出這樣的描述:「基於腦膠質瘤的發生率與手機使用具備正相關的證據,WHO將射頻電磁場視為人類的可能致癌物。」

手機輻射致癌研究項目負責人巴恩在新聞發佈會上說:「我們將手機輻射致癌性定義為2類B組,意思就是說,我們認為手機輻射可能和手機使用者得癌症有因果關係。」

國際腫瘤研究機構將致癌物按照危險程度分為四個等級,依次為人體致癌物、可能致癌物、致癌作用尚不明確物質、對人體基本無致癌作用物質。

第二類中又分為,致癌可能性較大物質2A類和致癌可能性較小物質2B類。手機射頻電磁場則屬2B類物質,同屬該類的還有二噁烷、汽油和硬幣中的金屬鎳。

同時,WHO還特別強調,其研究結論「僅限於膠質瘤和聽覺神經瘤,對其他腫瘤則沒有獲取充足的證據」。

消息稱,這項研究「上溯到2004年」,對於「連續10年以上、每天使用手機打電話30分鐘以上」的「重量級」用戶,患上這兩類腫瘤的風險比其他人高出40%。

這是WHO自1996年設立國際電磁場計劃(EMF)以來,首次就電磁場對健康產生可能不良影響這一問題表明立場。按照該計劃,2012年,世衛組織還將對射頻場暴露的健康風險作正式評估。

無處不在的射頻場暴露

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目前,全球移動電話的用戶數量已達50億,而在過去幾年,人們對於無線通訊設備所發出的射頻電磁場對於人們健康所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越發警惕。

大量研究數據表明,移動電話是低功率射頻發射器,運行頻率為450至2700兆赫,峰值功率為0.1至2瓦。特別當通訊信號較差時,手機周圍的輻射將急劇增大。

然而,除了手機以外,我們生活的世界裡,射頻電磁場無處不在。

曾有媒體報道,截至2010年,廣播電視系統和移動電話系統的發射台已經遍佈於各個城市,北京、上海、廣州等特大城市移動電話基站與基站之間的距離甚至已在300米之內。

這些基站時刻不停的在發射強度各異的電磁波。儘管環境部門對基站的電磁波強度進行了規定,但超標的現象仍然存在。我們似乎生活在一個大型「微波爐」裡。

2005年12月,首都醫科大學家屬樓內25人患癌症,幾位醫學教師經過調查後認為架在樓頂的通訊裝置是導致癌症的「元兇」,強烈要求相關部門拆除基站。

在公眾健康意識逐漸提高的今天,諸如此類的事件屢見不鮮。但是,居民們反對在住宅區建設移動電話基站的背後,仍然沒有一個準確的、來自科學研究的證據,支持他們對健康權益的維護。

一個仍在攻克的難題

實際上,對於電磁輻射與健康的話題,科學家們已經關注許久。

有一種說法是針對手機輻射危害的研究起源於1988年,一名叫蘇珊的美國婦女在使用手機7個月後患上腦瘤,其形狀和位置與其使用的手機天線一致。她懷疑腦癌是由手機輻射引起,並將手機製造商、運營商、零售商一併告上法庭。

遺憾的是,蘇珊去世後,案件以「切實可靠的科學證據不足」被駁回。這個案件的終點成為關於手機輻射危害爭論的起點。

鑒於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和空前增長的電磁應用,1996年5月,WHO設立了國際電磁場計劃,從事電磁環境對健康影響的評價。這項計劃將集中世界上各類研究機構的資源進行科學研究,以提出頻率在0到300吉赫(GHz)範圍內的電磁場對健康潛在影響的評估意見。

各種研究在過去十幾年內如火如荼的進行。然而,在此之前,大量研究沒有發現使用手機會帶來不良的健康反應。

2010年5月,國際癌症研究機構進行了一項名為Interphone的回顧性病例對照研究,試圖研究成年人使用移動電話是否與頭部、頸部癌症有關聯性。這項研究涉及2708名神經膠質瘤患者和7658名腦膜瘤患者,以及7658名對照組。

結果表明,使用移動電話10年以上者也沒有發現罹患膠質瘤和腦膜瘤的風險增加。

2011年4月,獲得2011年度普利策非小說獎的印裔腫瘤學家悉達多·慕克吉在他的獲獎作品中也提到,近20年來,幾乎沒有證據證明腦腫瘤的發生與手機使用相關。

然而,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在Interphone研究結果公佈一年之後,突然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大轉身。

儘管新的研究結論已經公佈,工作組主席、美國南加州大學Jonathan Samet 博士認為:「我們需要繼續對手機使用和罹患腦腫瘤之間的關聯進行密切監視。」

浙江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浙江省生物電磁學重點研究實驗室主任許正平教授向《科學時報》透露,他的研究小組近期在細胞水平上發現了手機輻射的生物效應。但他說:「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實驗證明這些效應到底是否危害健康。」

研究方法仍存爭議

在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研究結果發佈的同時,也遭致不少反對的聲音,而且反對者幾乎都是針對該項研究的方法。

美國的紐約大學醫學中心Marc
Siegel教授則質疑了這種基於流行病學研究的方法。他說:「科學家讓已經患上癌症的人回憶他們過去使用手機的頻率,按照這樣的方法,什麼都會導致癌症。」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電磁生物工程研究組霍小林副研究員向《科學時報》表示,這種研究的方法難以得出明顯的結果。他說,對社會中特定人群的研究涉及難以控制的參數,這可能使研究結果不像實驗室那樣可以重複。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美國手機行業協會首先發出了質疑的聲音。蜂窩電話行業協會(CTIA)對該項研究予以駁斥,認為該結論並不是根據新研究得出的。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也表示,目前的科學證據無法證明使用手機會導致身體出狀況。

國際腫瘤研究機構即將發表在7月《柳葉刀——腫瘤》雜誌上的一份工作組評估報告,或將詳細揭示其備受爭議的研究方法。

針對不同的聲音,許正平教授評論認為,研究將手機輻射認定為「人類可疑致癌源」是一件讓人高興的事。他說:「中國人說要『防患於未然』,這個結果符合預防原則,提醒我們要小心使用手機。」

同時,他認為,在將來的研究中,避免來自工業界的干擾非常重要。「我們千萬不要再重複香煙的故事,煙草廠商資助了一些研究,這些研究便有了傾向性的結果。」他說。

值得慶幸的是,此次國際腫瘤研究機構的研究特別注意了這一點。有一位來自歐洲的科學家因為與他的哥哥一起經營一家手機技術咨詢公司而被排除在專家名單外。


對於手機是否致癌,此前主流的看法是,還沒有足夠的證據顯示兩者之間存在關聯,但是,世界衛生組織近期發佈的一份評估性報告稱,「手機可能是致癌的」,這是目前手機輻射影響人體健康領域中最權威的評估報告,不過,這只是一份非結論性的評估,卻引起了無線電製造業的嘲笑,也讓這些年對這一問題的爭論再次升級。

5月24日至31日,法國里昂,來自14個國家的31名科學家聚集在歸屬於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會議室裡,對多年來科學界所做的手機與癌症關係的研究進行評估。

5月31日,工作組首席科學家喬納森·斯密德發表聲明說,從目前收集的證據可以得出結論———手機可能帶有某些致癌風險。

科學家們最終把手機使用列入了「可能致癌」的分類中。這個分類意味著,有一些證據顯示其會導致人體癌症,但遠未到「總結性」的程度,需要進一步展開研究。

IARC將致癌物分為五類,除了「可能致癌」之外,還包括致癌、很可能致癌、未知、很可能不致癌。其中,吸煙和二手煙都被列入「肯定致癌」,「很可能致癌」包括生產藝術玻璃和常用電吹風的理髮師等職業行為,使用手機所屬的「可能致癌」就排在其後。

本次的評估報告將在7月1日的《柳葉刀腫瘤學》上刊登。

結論如何產生?

評估報告凝聚十年研究

雖然世衛組織第一次做出使用手機可能致癌的結論,但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並非頭一次。

一年前,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完成了一項花費2500萬美元,歷時十年的研究。期間,全球科學家們對13個國家的2708位神經膠質瘤患者(一種腦癌)和2409位腦膜炎患者早先的行為進行了採訪,並設置了控制組,該研究總結認為,「總的來說,沒有看到手機使用與這兩種病風險增加之間的關係,」但同時表明:「因偏差和誤差的局限,我們還無法得出確切的結論分析。」

為此,IARC決定,組織專家組對手機和致癌風險領域的所有科學研究進行評估。

於是,專家組對幾百份有關人體癌症、實驗動物癌症等相關科學研究進行了審閱、評估,最終得出結論:暴露在手機等無線設備的電磁輻射中,可能會對健康造成長遠影響,特別是癌症風險有可能增加。因為使用手機的人非常多,且數量不斷增長,尤其是青少年和兒童,因此這有可能成為公共健康問題。

雖然科學家們強調,手機引起的神經膠質瘤、聽神經瘤的證據還較為「有限」,也沒有足夠證據得出手機會引起其他類型癌症的確論,但總體而言,手機使用是「有可能引發癌症風險」的。

科學家此次沒有將手機引起的癌症風險定量,不過,他們提到,根據此前一份研究,在過去的十年中每天平均使用手機半小時的人,神經膠質瘤出現的幾率會增加40%。

結論是否可信?

可能致癌但證據有限

IARC是權威的癌症研究機構,但這份評估報告的推出卻遭到了一些組織的反對。國際無線聯合會在一份聲明中諷刺說,這家世衛組織機構「做了無數的評估,在過去還給醃菜和咖啡做出過類似的結論呢。」

在IARC的分類中,醃菜和咖啡屬於「可能致癌」,這的確引起爭議。有證據顯示,咖啡可能與大腸癌有關,但另一方面,也有研究顯示咖啡可以降低前列腺癌的可能。而對醃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韓國和日本,反對者認為,這一研究只基於觀察數據,沒有採用科學的控制組對比。

國際無線聯合會還表示,目前的分類「並不意味著手機致癌」,「即使存在偏差和其他數據誤差,目前其數據研究的證據依然是有限的。」

這家工業機構還稱,IARC並未做出任何新的研究,完全只是對過去已發表研究的評估。該機構還提出,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和美國食品藥物監督局都曾作出表態,稱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表明使用手機與癌症和其他健康問題有關聯。

針對這些反對聲音,也有人在為IARC辯護,「爭論還會繼續下去,」華盛頓大學的生物工程專家亨利·萊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不過,這是世界衛生組織第一份相關聲明,告訴人們應該小心此類輻射。這群專家來自世界各地,其中一些是很令人尊重的研究者。如果有人說,這組專家組不夠好,那我不知道還應該聽誰的。」

手機輻射損傷兔子DNA

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全球手機用戶已經飆升到50億,而手機使用與致癌關係的研究也在近些年成為醫學領域爭議的焦點。

電磁輻射可分為電離輻射(高射頻)和非電離輻射(低射頻)兩種,前者帶有致癌風險,如X射線等,但目前尚無確切證據顯示後者會引發癌症,手機發射的就屬於這種低頻率的非電離輻射。

很多科學家認為,手機輻射其能量波過弱,不會破壞化學鍵或令DNA受損,引發癌症,並且反覆強調,有關非電離輻射會導致癌症的化學機制至今仍是謎。

動物實驗曾經顯示,手機輻射會導致兔子及其後代的DNA損傷,但如同去年IRAC的報告一樣,還沒有任何一份流行病研究報告能夠將手機輻射和癌症風險直接掛鉤。

然而,美國衛生部門今年的一份研究顯示,每天少於1個小時的手機使用,會使大腦活動量增加,但是,科學家也說不清楚這意味著什麼。報告還指出,即使是微量的手機輻射頻率信號也會引發大腦明顯的變化,參與研究的科學家認為,即使是低量的非電離輻射,不會破壞化學鍵,但也可能引發傷害。

科學界的爭論,讓手機用戶很迷惑。面對潛在的健康威脅,此次IARC的評估報告雖然沒有給出手機使用的建議,但參與者在會議中表示,使用耳塞等免提裝置,或者改發短信,可以減少手機輻射。本報記者
金煜

■ 鏈接

手機輻射有高低

世衛組織聲明一出,立刻引起手機業內的關注。5月31日,一家美國公益組織「美國環境工作組」立刻推出了一份報告,對多個品牌手機的輻射水平進行排名。

輻射值最低排名特殊吸收比率(SAR)

1.Beyond E-Tech Duet D80.109

2.三星Eternity SGH-A8670.194

3.三星「藍色地球」 0.196

4.三星 SGH-G8000.23

5.三星 Soul0.24

輻射值最高排名特殊吸收比率

1.摩托羅拉 V195s1.6

2.摩托羅拉 Zine ZN51.59

3.摩托羅拉 Rival1.59

4.京瓷 Jax S13001.55

5.摩托羅拉 VU2041.55

「特殊吸收比率」:計量多少無線電輻射能量被身體實際吸收。手機輻射峰值,歐洲規定為2.0SAR,美國為1.6SAR,中國尚未有強制標準。

2011年5月23日 星期一

英文名句

英文名句

英文名句分享

1.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

2. Where there is smoke, there is fire. 無風不起浪

3. Wher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ope.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材燒

4. Pain is gain. No pain, no gain. 要怎麼收獲,先要怎麼栽

5. To err is human. 犯錯是人性

6. Practice makes perfect. 熟能生巧

7. Necessity is the mother of invention. 需要為發明之母

8.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歲月不饒人

9.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患難見真情

10. Idle young, needy old.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11. Nothing venture, nothing gained.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12. Accidents will happen.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13. Keep something for a rainy day. 未雨綢繆

14. Money makes the mare go. 有錢能使鬼推磨

15. As you make your bed so you must lie on it. 自作自受

16. The early bird gets the worm.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17. Teaching a man how to fish is better than giving him a fish.

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

18. To see is to believe. 眼見為憑

19. All or nothing.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20. Penny wise, pound foolish. 小事聰明,大事糊塗

21. A leopard cannot change it’s spots.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22.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

23. Well begun is half done.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24. You can not sell the cow and drink the milk. 魚與熊掌不能兼得

25. You canno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26. You get what you pay for. 一分錢一分貨

27. Never put off till tomorrow what may be done today. 今日事,今日畢

28. Misery loves company. 禍不單行

29.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

30. Every man has his taste. 人各有所好

31. 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 想像力比知識更為重要

32. Words cut more than swords. 舌劍利刀劍魚

33. There are two sides to every question. 每個問題都有正反兩面看法

34. Love makes the world go round. 愛使世界運轉

35. Failure teaches success. 失敗為成功之母.

36. There is no rose without a thron. 沒有十全十美的人生

37. A bad penny always comes back. 惡有惡報.

38. He who has hope has everything. 擁有希望的人擁有一切

39. Live and learn. 活到老學到老.

40. It’s more blessed to give than to receive. 施比受更有福.


轉自:http://sites.google.com/site/misslo60/home/ying-wen-ming-ju

2011年5月4日 星期三

让孩子拥有欣赏美、赞叹美的能力

在我們提倡素質教育多年之後,孩子們有的學了鋼琴,有的練了芭蕾,還有的學會用英語講故事。但家長們似乎一直忽視了一點,那就是激發和發掘孩子對自 然之美的追求和鑒賞能力。就此問題,我們摘要了一位來自英國的老師Peter對家長們的講座,他用自己的成長經歷講述、分享了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感觸和經 驗。

  1.關於Peter

  Peter就讀於一所英格蘭貴族大學,非常古老,學費高昂,優異的學生可以獲得三年的全額獎學金,他是第一個獲得五年獎學金的學生。他說到這笑瞇瞇得意的說:我是英國最好的大學生啊!

  他精通鳥類,只要聽到鳥叫的聲音,他就可以準確的說出這個鳥的種類,棲息地,基本生活習慣等。

  他精通天文學,他的專業知識可以教授專業是天文學的大學一年級學生。

  他熱愛音樂,酷愛鋼琴,他記得自己一生中,練習鋼琴最短的時間是兩個半小時,一般都是四五個小時。

  他熟知若幹不同的語言,其中法語和德語非常熟練。

  ……

  他是一潭好深好深的水

  可是在他的童年,他非常內向,不和別人玩,說話結巴,身體健康狀態欠佳,哮喘時有發作。萬幸的是他的媽媽從來沒覺得他是一個不正常的孩子。從來沒有為他的狀態焦慮過,從來沒有催促過他。相反,只是耐心的等待和真心的付出。

  她媽媽曾經在他一年級的時候從圖書館借來一本數學書,想和他玩數學,因為他的數學不太好,可是Peter拒絕做關於數學的東西,她媽媽一言不發的拿開了,沒有再提這件事。

  她媽媽在週末和有空的時候經常帶他去本地的博物館,展覽館和圖書館,也經常帶他到大自然去看蟲子聞鮮花,但是從不考他學到了什麼。

  大概二年級的時候,peter說他想要彈鋼琴,她媽媽只是平靜的說:只要兩周以後你還堅持要學鋼琴,我就給你買一架。兩周後,peter告訴媽 媽他真的好想學鋼琴。媽媽果斷的買了一架給他.Peter 從此每天都練習鋼琴,最少兩個半小時。現在可以獨自作曲填詞,他說他可以教音樂專業的大學生。

  有一天,peter才只有5歲大,天麻麻亮,啟明星還沒有落下,鳥兒已經在歌唱了。Peter懵懵懂懂的走到廚房找媽媽,媽媽站在門廳看到 Peter,只小聲說了兩個詞:你看!你聽!可是就是這樣的兩句話和之後充滿崇敬的寂靜讓Peter領略了大自然的美,給了幼小的peter一份珍貴的禮 物——學會驚歎!帶著驚歎,peter的好奇心被發掘出來了,這是他之後取得鳥類學和天文學方面卓越成就的直接動力。

  而他的媽媽其實14歲就結束了學校教育,對早期教育其實一無所知。而他用神聖的母愛保護著孩子用自己的速度自然生成。他說他媽媽是最懂早期教育的人。

  當Peter嚴肅而又甜蜜的說:我為有這樣的媽媽而覺得幸運和自豪。做講座的大廳響起了有力的掌聲,好多媽媽淚流滿面。

  2.關於正常的孩子

  Peter本來是想講個人的自傳,但是後來針對家長的問題作了調整,在這個話題上舉的例和講的故事最多。但是仍然有很多家長為此疑惑多多。一個聽眾問:他朋友的孩子成長在單親家庭,非常敏感,非常脆弱。大人該怎麼辦呢?

  Peter再三的告訴大家: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發展的速度和路徑,千萬不要盲目干涉。他說他自己小的時候結巴和不合群,但是他媽媽從來沒有去催他去推他,只是尊重他,讓他慢慢來。

  他到了十四歲才發展了一個朋友,在小一點的時候,別的孩子都愉悅的成群結隊的玩鬧,只有他癡癡呆呆的坐在一旁傻看著,不肯和任何人玩。他媽媽說:去玩啊,孩子。Peter說:不,我不想。他媽媽就回屋做事去了,沒有為此擔過一點心。

  Peter還說道,一個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頂級科學家在11歲的時候還會在上學的時候和媽媽告別時哭哭啼啼。

  Peter平靜的說:小的時候看起來孤僻,脆弱的孩子往往是頂級聰明的,只要尊重他,他就會給你最大的驚喜。允許孩子和自己的靈魂多相處一段時間,孩子往往會成長的更健康。

  可是我們現在的家長在孩子還小小年紀就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外交家和勇士,特別不能忍受自己的孩子不合群和敏感膽小,不停的使用各種策略培養和訓練自己的孩子「外向」和「強大」。其實,父母如此粗魯的干擾破壞了孩子內心自我成長的勇氣和力量。

  講道這,Peter 突然想起了什麼,問:剛才提問的那個家長說的孩子多大了?後來得知那個孩子五歲了。那個家長面露痛苦的說:他不會搶東西,就會哭;不會交朋友,老是自己玩;平時看起來傻傻的。

  Peter吃驚了,然後微笑著說:他才五歲啊?他已經這麼完美了,你還要期待什麼呢?他說他看到過一個傳統學校給一個五歲的孩子的最有趣的評價 就是:she is childish!(這個孩子特別幼稚)。孩子都不幼稚了,這個世界不是太可悲了嗎?!現代社會讓父母明白了機會和競爭,明白了弱肉強食,明白了孩子不可 以輸在起跑線,可是卻偏偏忘了最簡單的一個詞:童年。

  3.讓我們的孩子做孩子,中國的家長做的最艱難。

  到底我們的孩子該如何才在父母的眼中屬於正常呢?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出眾才是正常,而正常就是不正常。Peter聽後笑了,他說:亞洲人似乎都有這個通病,可能因為人口眾多,我們恨不能在孩子還是個細胞的時候就讓他去競爭,爭取當最好的那個細胞。

  社會已經在催促孩子了,原來初中才學的外語現在小學甚至幼兒園就學了,原來小學才會的乘法口訣現在三四歲的孩子就學了,原來成年人都聽不懂的貝多芬現在在娘胎裡就開始學了……身為父母,我們是否可以在這慾海塵囂中真心的給你自己和你的孩子說一句:孩子你慢慢來!

  然而,peter也強調,不要加速孩子的成長完全需要順其自然,不要刻意而為。有些家長聽了這類現代先進教育的理念以後,當自己的孩子兩歲就問 「媽媽,這個字怎麼念的時候」嚇得趕緊說:孩子你還小,不要學認字!這也是錯誤的。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己發展路徑的。peter的女兒五歲就可以自己看小說 了,但是她認識的字都是她問周圍的人學會的,她看到任何成人或者哥哥姐姐都問,很快她比同齡的孩子早認識字,早開始自己閱讀。為此,也無需焦慮,那是她自 己決定學的。請您欣賞和尊重你的孩子獨特的成長方式。

  當加速孩子的成長成為成熟家長所不齒的行為時,有些家長心裡卻泛起了其他的疑惑:如果我的孩子真的有特殊才智,我是不是可以帶她做一些訓練來發 現和提升這樣的才智呢?Peter微笑著說:如果是你發現的才智,那麼還是請你先等等,等你的孩子自己發現了再說吧。據我所知,所有的孩子在父母的眼裡都 是是特殊的,都是天才,但是讓我們的天才自己選擇自我成才之路吧。

  4、你期待你的孩子有什麼樣的性格特質

  你在看下面內容的時候請你先拿出一張紙寫下至少三個你最希望你的孩子擁有的特質。很多家長列出了以下的各條:

  責任感

  清晰的自我

  幸福感

  創新意識

  愛的能力

  等等

  peter 看了結果很認真地加了兩條,其中一條我們漢語都沒對應的專有詞彙,可見我們漢民族可能真的很少考慮這個:sense of wondering(欣賞美讚歎美的能力)和好奇心。

  他著重強調第一條,有了第一條就一定有了第二條。

  他舉例,有一年,新西蘭的一家博物館展出埃及的一些經典文物,到了中小學生專場,很多孩子在外面排起了長隊。看展覽基本是左門進右門出不用走回 頭路的。主流學校的孩子們在快要進展覽廳的時候老師都會給一張紙,紙上有十個問題,比如:如果你看到一個紅寶石皇冠請打勾;如果你看到一個黃金權杖請打 勾……所以主流學校的孩子一進去就開始急匆匆地找紙上說的那些展品,找到了就打個勾,找到了那十個展品,打完十個勾就交了那張紙給老師就走了。而另一些學 校的孩子不僅沒有紙,連裡面有什麼都沒有給孩子做任何預告。老師只是安靜而又虔誠的等著進去。進到展廳,孩子們一陣驚歎:哇!好美啊!哇!好神氣啊!哇, 好特別啊!接著孩子們就開始問各種問題:誰戴過這個皇冠?誰做的呀?

  那樣的驚歎就是sense of wondering.可是我們的成人太急於去計較和想方設法衡量孩子學到了什麼,但是卻剝奪了孩子驚歎的能力和機會。沒有驚歎的能力,就不可能有知道的願 望,就不可能有自己發現的內驅力,就不可能感受生活的美。這就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孩子小小年紀就覺得人生無趣。

  成人急於催促孩子前行,懼怕孩子的慢節奏,拒絕孩子看世界獨特也很卑微的視角。孩子太慢,我告訴他。於是成人總是替孩子解釋還沒有發生的事,孩子從小就不明白什麼是期待。慢慢的也就不期待了,也就不驚歎了。

  後一類學校的孩子也許不是賺大錢得成功人士,但是卻是熱愛生活的人。他們有些人到了四十歲都有重新選擇一個全新的行業去從事的。他們從小就學會了去期待新的領域給自己的驚喜,他們的人生就總是新的,讓他們願意去嘗試。


轉自:http://www.usa-schools.cn/site/?viewnews-3945

2011年4月26日 星期二

A紙、B紙和C紙各種名稱和長度

「A」開頭的紙(印刷用正式名稱是「菊版」):
  
A4標準尺寸為21X29.7公分(最常用)
  
其實這個不需要去記他的大小,只要記得你最常用到的影印紙或是拿到的講義大小

一般普遍都是用A4,通常這樣說大部分客人就知道了XD

那A5是多大呢?就是A4的1/2(非長條型),以此類推如下表舉例

A3=A4*2張(29.7X42公分)

A5=A4的1/2(14.75X21公分)

A6=A4的1/4(10.5X14.75公分)

約郵局標準明信片大小如果還不懂的話請拿出一張A4紙折一折就知道囉!

接下來以「開數」為單位的紙:

一般美術紙都是使用「開數」為單位,簡稱為「K」(印刷用正式名稱是「四六版」)

例如常用的8開紙=8K、4開紙=4K

那麼這個版型的紙是多大呢?

也不用記,以國中小最常使用的圖畫紙為例,一般市面上圖畫紙只有2種尺寸:8開跟4開

8開=小張圖畫紙,4開=大張圖畫紙,大約是這樣判別。

所以以此為單位的紙張大小大約如下:

全開=78X109公分

2開=54.5X78公分,也就是全開的1/2

4開=39X54.5公分,全開的1/4

以此類推,所以在開數前面的數字代表紙張大小為全開的幾分之幾唷!

那B4跟B5等等的紙又是多大呢?

B版紙=四六版,但B版紙是真的比較少客人會買,它比較特殊一點。

以B5(17.6X25)為例,它的大小大約就是16開的筆記本,比A4(21X29.7)小很多。

以下提供尺寸列表僅供參考:

A版紙(菊版):國際標準尺寸ISO216

A0=84.1x118.9

A1=59.4x84.1

A2=42x59.4

A3=29.7x42

A4=21x29.7

A5=14.8x21

A6=10.5x14.8

A7=7.4X10.5

A8=5.2X7.4

A9=3.7X5.2

A10=2.6X3.7

B版紙(四六版):國際標準尺寸ISO216

B0=100x141.4

B1=70.7x100

B2=50X70

B4=25X35.3

B5=17.6x25

B6=12.5X17.6

B7=8.8X12.5

B8=6.2X8.8

B9=4.4X6.2

B10=3.1X4.4

開數紙(四六版):市售大小(以本店為例)

全K=78x109

2K=54.5x78

4K=39X54.5

8K=27.25X39

16K=19.5X27.25

32K=13.5X19.56

4K=9.75X13.5

以上提供的尺寸都是紙張未經印刷裁切的尺寸

市售商品因為已經經過裁切,所以拿市售商品來測量是較為不準的。

如需更詳細的資料,也可以上維基百科查詢

http://zh.wikipedia.org/zh/ISO_216


轉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WOo0n0qLREBed48182s6WRs-/article?mid=15845&prev=15856&next=15830

2011年4月3日 星期日

[轉]你必須開一個網誌,現在

關於經營一個網誌有多重要,為什麼重要,其實我已經寫過了,也一直不斷強調。但是我發現大多的創業人,還是沒有在做這件事情。其實經營一個網誌,根本是精實創業最重要的實踐,尤其當你在創的是網路業。但是沒關係,你們不做我就繼續喊,看看今天能不能喊動你們的懶屁股。

剛好前兩天我的雙胞胎哥哥 Mark Suster 也寫了一篇「Why Startups Need to Blog」,又給了我不少靈感 (我好像快要變成他在華文世界的經紀人了),所以今天,我們就再來看看為什麼你需要一個網誌,要如何經營一個網誌。按照慣例,英文不錯的人,我鼓勵你先去讀讀原文。

接著,首先,我們來看看除了我已經講過的以外,寫網誌還有什麼好處:

精實創業?網誌就是你第一個 MVP

精實創業是從「客戶開發」開始的,你必須要用 MVP (Minimum Viable Product) 去和潛在顧客接觸,從過程中學到市場的喜好。聽起來很玄?一點也不。MVP 的精神其實超簡單 — 就是花最少的力氣,去獲得最多的學習。所以要做 MVP,那還有什麼比寫網誌更容易的?你有 100 個創業的好主意,不知道哪一個最有市場潛力?沒問題,全部都把它寫在網誌上,看看讀者有什麼反應,不就得了。

Templating 的概念

現代化的網誌平台,像是 WordPress,有很多非常先進的 Templating (模板) 概念,例如:第三方主題 (Themes)、目錄 (Menus)、完全獨立的 CSS、媒體櫃 (Gallery)、統一的相片縮放 (Photo Resize)、獨立的留言系統、第三方插件 (Plugins)、小工具 (Widgets) 等等。當你要開發一個的網路應用時,這些概念都可以被拿來參考,幫助你做出一個更符合內部 (團隊成員間)、外部 (使用者間) 分工的系統。想要了解這些概念?還有什麼比親自使用還更容易深入的?

SEO / SMO

如果說 Web 3.0 的最重要行銷管道是 Search, Social & Mobile,那除了開發一個行動應用之外,你必須要了解 SEO (搜尋引擎最佳化) 和 SMO (社群媒體最佳化) 如何做,因為這些是你最好的免費流量來源。經營一個網誌,為了要吸引來讀者,你就會逼著自己去了解,而等到真的產品上線,這些工具就會派上用場。

測試、建立品牌

既然精實創業講求的是客戶開發,在還沒有產品前就先找到顧客。另一方面,「品牌/形象」則可以被視為企業產品組合的其中一環,那你可不可以在還有沒公司之前,就開始測試、發展品牌?當然可以。如何做?網誌就是你最好的途徑。

說真的,網誌的好處是講不完,我當然也可以繼續寫下去,但是我希望到此為止,我已經說服了你。況且我發現大家喜歡我的文章長短適中 (你看,又是一個寫網誌學到的精神)。所以,你既然已經決定要開始了,就讓我們來看看你應該怎麼做。

你該寫什麼

記住,網誌不是你的心情日記,所以不用拿來寫今天天氣好好,昨天解了一個好難的 bug。網誌是你的 MVP,是拿來吸引潛在顧客、建立初期品牌、知名度的,所以你應該要專注在「他們可能有興趣的事物上」。當然,什麼是他們有興趣的事情,這是需要摸索的, 而且你越寫,就會越了解他們有興趣的事情,比他們還了解,變成這個產業的專家,那才是你要的結果。EZTABLE 為餐飲業寫的 EZTABLE Ideas 網誌,就是最好的例子。

真誠為上

不要一天到晚都在講自己公司、產品、團隊有多好,別人有多爛,老王賣瓜的東西一點市場也沒有。當這些人的朋友,真誠的提供他們有興趣、有用的資訊, 即使這些資訊是來自有點像是競爭對手的其他公司。當你去別人的網站留言時,千萬不要開口就是「我也有寫一篇相關的文章」,先參與討論,最後再視情況提供連 結。網路上的讀者都是很敏感的,你是不是有誠意,一看就知道,搞太多手段,最後只會被厭惡。

歡迎自由取閱

網路上很多人在偷文章,我看到好多作者都因此忿忿不平。你打不過他們的,反正你又不是要靠寫網誌賺錢,還不如讓這些人當你免費的宣傳管道。我的每一篇文章裡面至少埋入 2-3 個連回本網誌的連結,偷吧,盡量偷吧,你們越偷,我的讀者就越多。

多去別人家作客

當你寫到一定的程度,就會開始有人來邀稿、客座。千萬一定要答應,別管什麼稿費不稿費的,記住,你寫網誌不是為了賺錢。除此之外,也可以主動出擊,像是 InsideTechOrangeMMDays,也都是你很好的投稿對象。

以上,期待看到你們的網誌。如果開了,歡迎留言讓大家知道 — 本社群最活躍的留言者之一 Mac 先生前陣子就開了一個麥樹仁投資社群網站 (Makssin),馬上就吸引了很多人去討論,你看,是不是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難。

PS. 下周三 (4/6) 7pm-10pm,appWorks 將贊助本次的 CloudTW Meetup,歡迎來和 70 位雲端開發者一起吃披薩、喝飲料、談程式,現場還會有 Hank 大神介紹他的《AWS 企業聖經》和簽書活動,千萬別錯過。

(Image via dbarefoot@flickr under CC license)



轉自:http://mrjamie.cc/2011/03/30/start-blogging-now/

2011年4月2日 星期六

PROPER WAY TO USE THE MEDICAL CARD IN CASE OF EMERGENCY !!!

轉自:網絡電郵

PROPER WAY TO USE THE MEDICAL CARD IN CASE OF EMERGENCY !!!
In cases of Emergency, a matter of LIFE & DEATH (eg Heart-attack, Strokes, Accidents)

NEVER.... NEVER…. NEVER use a medical card! Why?....

1. In the emergency room, you will be asked to register and make a
'Deposit' BEFORE the patient is TREATED!

2. When you show the medical card;
the doctor MUST complete the claim form and fax to the insurance company BEFORE they can treat the patient. The hospital MUST wait until the insurance company Confirms coverage & limit of policy.

3. ALL these procedures may take 1-2 HOURS!! By this time the
patient may have lapsed into a coma !!

4. Use your
Credit card or Cash FIRST. AFTER the patient has been treated & attended by the doctor, then show the admission counter nurse the medical card. She will then liaise with the insurance company directly for the approvals. She will tear the earlier credit card deposit once the insurance company has approved.

5. By now the patient would have been wheeled into the room to rest or to the surgery room for immediate surgery.


Sincerely we pray no one has to go through such an ordeal.


Share this info with your loved ones, your colleague
& friends

2011年3月31日 星期四

中国紧急停批新建核电站背后的惊天秘密

轉自:網絡電郵


from: backchina.com


解滨

日 本福岛的核灾难还没有完。 最终会是个什么结局,没有一个人做出乐观的估计。 最好的结局,也就是福岛周围几十平方公里内的大部分居民永久撤走。最坏的结局我就不说了。 网上有人幸灾乐祸地说日本东半岛会无人居住,荒掉。 真要是那样,中国沿海邻近日本的那些地方恐怕也会出于恐慌出现自发的移民潮向内地移。

这场灾难让近年来高歌猛进的中国核电业猛受冲击。316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不符合安全标准的立即停止建设。同时,要求调整完善200710月出台的《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在核安全规划批准前,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包括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这就是说,中国正式停批新建核电站。

这 个消息在外人看来不过是一个最正常的反应了。 其实别的国家也做出了类似的反应。 但是,如果你觉得停批新建核电站只不过是在吸取福岛核灾难的教训,审慎地对待核电安全,严格把关,那你就大错特错了。确实,福岛核灾难后,有关中国核电安 全的传言满天飞。 某某高管收取巨额贿赂,放宽对核电安全的控制;某某核电站建在地震频发区;中国核技术尤其核安全人才极度匮乏,等等等等。依笔者之见,这些都不是导致停批 新建核电站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比这些要严重至少1000倍,但谁都不想说,或者不敢说。 不但中国的核专家不想说,就连美国、法国、英国、俄国乃至印度的核专家也不想说。因为这些国家都突然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 这是福岛核灾难给所有拥有核电的国家出的一道极其艰巨的难题。

这 是一道什么样的难题呢? 这么说吧,我问你: 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不想拥有核武器? 这个答案很明显: 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不想拥有核武器。就连在深山老林打游击的本拉登那贼都想搞点核武器。 那么,为什么到目前为止就只有那么少数的几个国家拥有核武器呢? 这个回答也很简单: 一是有美国这个世界警察一天到晚在盯着,不让人家造。二是造核武器的门槛虽然已经越来越低,但也并不是每个国家都出得起那个钱,搞得出那个技术。 你也许糊涂了:这跟中国突然停批新的核电站有和干系?

有, 大有关系!这一次日本福岛的核灾难,一开始让全世界惊讶地不知所措,几天之后不少无核武国家突然领悟出什么似的欣喜若狂:原来核电站是那么不堪一击,就连 一场大海啸都对付不住。你看那几座反应堆就因为停电就都玩完了,污染直捣东京,整个日本在恐慌,亚洲在发抖,美国在发呆。 那要是弄颗炸弹、导弹或自杀飞机往反应堆上一炸,在控制棒关闭核反应之前直接造成爆炸,那还不更厉害!照这么说俺早就有核武器啦! 俺还费那个老鼻子劲开发核武器做啥? 以后谁要是跟俺过不去,俺只要弄些飞机或导弹(这个不难),往敌对国的任何一所核电站炸过去,只要炸中一个反应堆,那造成的核污染就和一颗小型原子弹差不 多,方圆几百公里内的水都不能喝,粮食不能吃,多酷啊!要是多炸毁几座反应堆,那敌对国就几乎不能住人了。 这世界上有比这更划算的买卖吗? 俺这是空手套白狼啊。 这种事情,世界警察管得住吗? 不就是要些高性能战斗机或导弹吗?这不难啊。

这 个国际秘密外人看不出也就算了。 要是专业人士也看不出这个秘密,要不就是猪脑子,要不就是受了巨额贿赂。 随便一算就可以算出来要几颗炸弹可以在核反应堆上钻个大窟窿。随便一分析就可以估算出炸毁一个乏燃料池需要多少公斤爆破物。 随便一打听就可以找到世界上任何一座核电站反应堆的技术类型,然后选取最佳爆破点。

你 别跟我说现在新的核反应堆都是很安全的,即使出现最大的自然灾害也不至于出现福岛那种溶堆、核材料外泄的那种情况,而中国核电安全又是全球领先。我要强调 的是: 新的设计确实很不错,很安全,但都是用来对付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的。 能够对付军事攻击的核电站还没有设计出来,也许永远也设计不出来。 现在教科书上的核安全,说来说去,就是没有说假如人家发一颗导弹过来怎么办,人家空降一个敢死队过来如何对付,人家把电站的电脑都给停机了又怎么办。而这 些却是实实在在的新问题。 换句话说:以前教科书说的只是safety,福岛核灾难后,就成了security问题了。 怎么办?中国有这种跨专业、跨行业、跨系统的领导和技术人才吗?

你说新反应堆可以抗一万年地震吗?那有屁用。 你抗得了一颗500磅的制导炸弹吗? 你说核电站周围有强大的防空炮火,可以击落99%企图攻击核电站的飞机,包括自杀飞机,无人飞机,甚至F22吗?那我告诉你,只要有一架飞机躲过防空炮火,这核电站就完了。何况,你有没有那个资源把所有核电站周围都布上强大的防空系统都还是个问题。 就算你有强大的导弹拦截系统,可以拦截住20颗同时向你攻击的巡航导弹。 那要是有30颗导弹同时打击核电站,你怎么办? 打击核电站的办法太多了,随便想想就可以说出一大堆。过几天我要告诉你去年美国是怎样不发一枪一弹,不出动一架战机,甚至连特工都不用出动,就把伊朗用来制造核武器的反应堆给毁了的故事。

所以,福岛核灾难后,世界上突然多了一大批手中没有半颗原子弹的"有核国家"。 而已经建立了许多核电站的工业国家,突然成了被核讹诈的对象。你说这个问题是不是很严重?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核电安全突然这么重要了吧。 因为这关系到国家安全。 汉语中这两个词区别不大。 英文词眼中却有如天地之别。一个是 Nuclear Power Safety, 另一个是National Security。 同样都是安全,意义却完全不同。 日本福岛的这场核灾难,把这两个词等同了。核电安全就是国家安全。 哪位昏官要是不同意我的说法,我不是要操他祖宗八代,而是要请中纪委查查他收了多少贿赂,看看他最近怎么突然多了好几个小蜜。

估计本拉登那厮这几天拽得很,搞不好又要娶新媳妇了。 他一手端着杯老酒,一手抱着个美女,一面琢磨着,上次怎么就没想到这个呢?俺怎么总想着鸡鸣狗盗那些笨主意,原来俺上次的飞机只要……。

好在美国还不用害怕到这个地步。 把地图打开,美国的战略防空线纵深几千公里,凭着世界最强大的空军力量和密集的地面防空系统,任何一架外国战机要是穿过这道防空线都是不可能的。离纽约市20哩内就有一座核电站。 纽约州长已经要求永久关闭那座核电站。

中国目前正在使用的核电反应堆有13个。 有27个新的反应堆在建设中。另外还计划建设50个反应堆。 除此之外,还有110个提议建设的反应堆,计划在15年内完成。

请你到谷歌上搜一下"中国核电站分布图"。 吃惊了没有?

中国的已建和在建的核电站大都在沿海经济高度发达人口高度集中的区域(江、浙、广、福建、山东、辽宁等)。 这个区域生产中国70%以上的GDP,占有50%以上的人口,出口%80以上的产品。 而这个沿海区域离周边国家并不是很远。 不像美国那样有那么宽广的太平洋、大西洋和墨西哥湾隔着。 要防止敌对国家的飞机或导弹轰炸中国的这些核电站相对起来困难得多。假如一座反应堆被炸毁,就是一个福岛级的核灾难。 在中国沿海只要炸掉5座反应堆,造成几亿居民撤离核灾区,中国的经济基本上就完蛋了。而军事防御,谁都知道是不可能万无一失的。 你就是把反应堆造在导弹营的营区内也未必不挨炸。 至于日本、法国、英国,情况比这还严峻。

如果我参加核工业和国防部门有关核安全的联席会议,我现在一定是心惊肉跳,坐卧不安,恐怕想跳楼的感觉都有。

这,就是中国紧急停批新建核电站背后的惊天秘密。




相關連接:http://luhailing12.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7762.html

2011年3月29日 星期二

日本核電廠背後的秘密


轉自網絡電郵

日本人對於核電廠的消息並不透明.

一開始美國主動說要給泠卻劑, 日本卻拒絕了.....

這麼嚴重的事情, 為甚麼爭分奪秒,

不派大量人力去救核電廠, 只有幾十個工作人員

及其他的自衛隊, 為甚麼不一開始用硼酸,

要用海水......

許多人都猜核電廠有不想別人知道的秘密..

為甚麼美國的航母要調頭?

他們的直升機在約一百公里外接觸到的放射物

包含了甚麼?

如電影般的情節,背後隱藏了...

最要命的是,日本人採取了燃料,

不是大家通用的鈾,而是鈾和混合體。

這樣做,經濟上非常不划算,安全上也不好。

唯一的用處,就是燃燒過後的廢料,

就是提純的,可以用來製造原子彈。

其實這也是日本一直祕而不宣的“和平核能”政策,

就是通過所謂和平的利用核能,

日本名正言順地生產和儲存了可以製造

幾千顆原子彈的,再加上日本的技術,

可以快速地安裝原子彈,

用來制衡它認為有威脅的國家。

日本37萬平方公里,卻變態地修建了57個核電站,

發出的電不到全國需求的30%

一個核電站有4-6個反應堆,

即全國有三百多個反應堆。

37*30%=11萬平方公里,

即三百多個反應堆為11萬平方公里供電

110000/300=367平方公里

也就是說,

日本的一個核反應爐只為367平方公里提供電力。

相當於每個縣級城市就要配一個核反應爐。

TMD正常嗎?


(Embedded image moved to file: pic02028.gif)

事實上,作為一個島國,

日本有著豐富的潮汐和風力發電資源,

同時太陽能也非常先進,但該國對這些視若無物,

多年來,全力發展核電。

如果這僅僅是電力需要也就罷了,但是,

有多少人知道?

在核電技術已經突飛猛進的今天,

日本的核電設施卻一律死抱著第一二代技術不放。

福島核電站採用的是鈾混合氧化物

這種比鈾氧原料貴2-3倍,而且危險性高的原料,

反應堆用的也是安全性差的快增殖反應堆,

而且沸水堆只有一回路,直通渦輪。

日本人玩這種手段只要有點腦子的都看得出來

他們想要幹什麼:

不就是為了儲備製造核彈的那點嘛。

現在據報導爆掉的一號堆已經在用硼酸了。

一開始不肯用是因為一旦用了硼酸,

裏面的核燃料就全部報廢了。

福島電站用的可是MOX燃料,

那可是極重要的戰略資源,你們懂的。


現在國際上最新一代的核反應爐是

號稱出事故緊急停堆後36小時無人看護照樣安全的。

但日本人就是不用。

簡單地講,它們只造最原始最落後的核電站,

絕不採用新技術,哪怕是新技術再成熟,再免費。

因為原始的一二代技術最有利於大量提煉核原料。

最浪費,最低能,最高消耗,最大成本,最不安全,

只為換得核原料。

這場核災難到底會發展到多大,

至少還有三個問題沒公開,離了這三個問題,

誰也無法預測,只有日本心裏清楚。


第一個問題:

它們造出來的四千枚核彈的原料存放在哪里?

是否安全?!

第二個問題:

在這些核電站裏,到底還有什麼秘密,

這些以製造核彈原料為目的的核電站裏,

都有哪些高危和不可告人的東西?!

第三個問題:

日本這些年積攢的核廢料都放在哪里?

在陸地上?還是在海裏?

還是偷運到哪里去了?會不會產生危害?

這些問題都是潛在的核彈級風險。

是對全人類的安全威脅!

可以看出曰本的野心,他的堆居然是鈾堆,

而不是普通的二氧化鈾堆,

看來造核彈就在他們掌握中。

他們這盤棋很大啊。

堆是什麼呢?

簡單地說,也可以做核彈,

往長崎廣島投的彈就是彈。

他們不用二氧化鈾做燃料芯塊,

而是用鈾合金,這就很說明問題。
--
一切似乎冥冥中注定著,

如果日本繼續製造核武器,

他們將會用這些武器做些甚麼呢?

沒有一個島國如日本般,不主力發展潮汐與太陽能,

卻不斷地發展核電,用那些核廢料生產出能夠

製造出原子彈的

如果不是日本的核爆事件,

日本將30%的全國用核能用電比例,再繼續擴大,

再建多些核電廠,

中國以及其他國家又再繼續建核電廠,朝鮮、伊朗

繼續用他們那不成熟的技術去製造核武.....

世界未來將會怎樣?

一場海嘯,猶如潘朵拉的盒子,

將日本的核武器計劃掀了開來,

某方面也算救了日本人,還有我們。

大部分日本人仍是善良的,

他們也是無辜及不知情的,

問題在於政治被日本右翼所掌握住。

甚麼都敢講的石原慎太郎,

也是在遭遇到切身之痛後,

才明白到他們究竟做了些甚麼。

將靈魂賣給了魔鬼,卻被那隻魔鬼反噬。

無論怎樣,希望世界和平,

這個世界少些天災與人禍。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