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資訊

標籤Tag

人身安全 (1) 中國 (8) 互聯網 (10) 巴西 (1) 日本 (1) 生理 (3) 投訴 (1) 災難 (5) 身心健康 (21) 房地產 (1) 法庭 (1) 知識 (15) 度量衡 (1) 思想 (16) 科學 (1) 英國 (3) 食物 (2) 香港 (2) 娛樂 (1) 秘訣 (12) 能源 (1) 馬來西亞 (19) 教育 (6) 教育部 (1) 媒體 (3) 提醒 (28) 硬體 (1) 評析 (4) 詞解 (4) 電商 (6) 電腦 (6) 語言 (3) 德國 (1) 趣味 (12) 澳洲 (1) 藝人 (1) 關係 (2) 體育 (1)

2010年10月25日 星期一

非暴力的精神力量

甘地曾充滿睿智的說:「以眼還眼,只會使整個世界都盲目。」他所提出的「非暴力」哲學思想,是一種「精神的力量」,既繼承了印度傳統宗教與倫理學說,又吸收西方政治哲學和人道主義思想。「非暴力」絕不是弱者的行為,只有深具正義,視死如歸的人,才敢於使用非暴力手段,堅持真理。這種「非暴力」的道德力量,是強權殖民的不義體制最無法對付的精神力量。


劉曉波─我没有敌人——我的最后陈述

我监守着二十年前我在《六·二绝食宣言》中所表达的信念——我没有敌人,也没有仇恨。所有监控过我,捉捕过我、审讯过我的警察,起诉过我的检察官,判决过我的法官,都不是我的敌人。虽然我无法接受你们的监控、逮捕、起诉和判决,但我尊重你的职业与人格,包括现在代表控方起诉我的张荣革和潘雪晴两位检察官。在12月3日两位对我的询问中,我能感到你们的尊重和诚意。
因为,仇恨会腐蚀一个人的智慧和良知,敌人意识将毒化一个民族的精神,煽动起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毁掉一个社会的宽容和人性,阻碍一个国家走向自由民主的进程。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够超越个人的遭遇来看待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以最大的善意对待政权的敌意,以爱化解恨。







非暴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非暴力(Nonviolence)指參與社會政治變革、拒絕使用暴力的理念,作為介於被動接受與武裝鬥爭的一種形式,「非暴力」方式參與的政治變革,包括非暴力反抗、公民抗命或其他強大影響力的不合作對抗形式,與和平主義類似。20世紀中葉以來,非暴力、非暴力抵抗等非武力手段為社會變革主要形式之一,也是推崇的政治與社會哲學理念。作為社會政治變革的實踐,非暴力反抗與和平主義具有本質的差別。非暴力屬於社會與政治變革,它違背壓迫者的意願,和權力、非正義和不公正現象鬥爭。

作為政治理念,常常描述非暴力為「平民政治」,從全世界範圍和歷史眼光來看,非暴力理念常涉及廣泛的群眾基礎。如為爭取印度獨立,聖雄甘地領導的不合作運動;美國人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領導的爭取非裔美國人公民權利的鬥爭,還有就是1986年菲律賓爆發的人民革命(EDSA Revolution,1986)。另外,世界範圍內有諸多文化和政治傳統推崇非暴力的哲學思想,如亞伯拉罕諸宗教、源於印度次大陸的各個宗教等,佛教和印度教都反對任何暴力,主張以忍讓和和平的方式解決一切爭端,最終有了甘地創造性的印度民族獨立的解放方式。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