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曾充滿睿智的說:「以眼還眼,只會使整個世界都盲目。」他所提出的「非暴力」哲學思想,是一種「精神的力量」,既繼承了印度傳統宗教與倫理學說,又吸收西方政治哲學和人道主義思想。「非暴力」絕不是弱者的行為,只有深具正義,視死如歸的人,才敢於使用非暴力手段,堅持真理。這種「非暴力」的道德力量,是強權殖民的不義體制最無法對付的精神力量。
劉曉波─我没有敌人——我的最后陈述
我监守着二十年前我在《六·二绝食宣言》中所表达的信念——我没有敌人,也没有仇恨。所有监控过我,捉捕过我、审讯过我的警察,起诉过我的检察官,判决过我的法官,都不是我的敌人。虽然我无法接受你们的监控、逮捕、起诉和判决,但我尊重你的职业与人格,包括现在代表控方起诉我的张荣革和潘雪晴两位检察官。在12月3日两位对我的询问中,我能感到你们的尊重和诚意。
因为,仇恨会腐蚀一个人的智慧和良知,敌人意识将毒化一个民族的精神,煽动起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毁掉一个社会的宽容和人性,阻碍一个国家走向自由民主的进程。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够超越个人的遭遇来看待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以最大的善意对待政权的敌意,以爱化解恨。
非暴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非暴力(Nonviolence)指參與社會政治變革、拒絕使用暴力的理念,作為介於被動接受與武裝鬥爭的一種形式,「非暴力」方式參與的政治變革,包括非暴力反抗、公民抗命或其他強大影響力的不合作對抗形式,與和平主義類似。20世紀中葉以來,非暴力、非暴力抵抗等非武力手段為社會變革主要形式之一,也是推崇的政治與社會哲學理念。作為社會政治變革的實踐,非暴力反抗與和平主義具有本質的差別。非暴力屬於社會與政治變革,它違背壓迫者的意願,和權力、非正義和不公正現象鬥爭。
作為政治理念,常常描述非暴力為「平民政治」,從全世界範圍和歷史眼光來看,非暴力理念常涉及廣泛的群眾基礎。如為爭取印度獨立,聖雄甘地領導的不合作運動;美國人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領導的爭取非裔美國人公民權利的鬥爭,還有就是1986年菲律賓爆發的人民革命(EDSA Revolution,1986)。另外,世界範圍內有諸多文化和政治傳統推崇非暴力的哲學思想,如亞伯拉罕諸宗教、源於印度次大陸的各個宗教等,佛教和印度教都反對任何暴力,主張以忍讓和和平的方式解決一切爭端,最終有了甘地創造性的印度民族獨立的解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