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資訊

標籤Tag

人身安全 (1) 中國 (8) 互聯網 (10) 巴西 (1) 日本 (1) 生理 (3) 投訴 (1) 災難 (5) 身心健康 (21) 房地產 (1) 法庭 (1) 知識 (15) 度量衡 (1) 思想 (16) 科學 (1) 英國 (3) 食物 (2) 香港 (2) 娛樂 (1) 秘訣 (12) 能源 (1) 馬來西亞 (19) 教育 (6) 教育部 (1) 媒體 (3) 提醒 (28) 硬體 (1) 評析 (4) 詞解 (4) 電商 (6) 電腦 (6) 語言 (3) 德國 (1) 趣味 (12) 澳洲 (1) 藝人 (1) 關係 (2) 體育 (1)

2010年10月24日 星期日

[轉]華人不一定要學華語!

安煥然‧華人不一定要學華語!
2010-10-20 19:04

本屆中華杯新馬大專華語辯論賽決賽,馬來亞大學以反方“華人不一定要學華語”擊敗持正方“華人一定要學華語”立場的新加坡國立大學而奪冠。《星洲日報.大柔佛》以“戰況激烈,掌聲熱烈”形容這場辯論,說雙方“憑三寸不爛之舌說服評審和觀眾,現場掌聲連連,笑聲不斷,為嚴肅的辯論賽增添‘笑果’。”

身為是場辯論評判,我感興趣的還不是其中之“笑聲”,而是針對題目。據說有隊

伍反映,此辯題若是抽到反方太難辯,會很尷尬、違心,而且擔心評判情結太重會偏袒正方。結果賽果卻相反,持反方的馬大隊勝出了。

事實上,賽前7位評判已在討論室裡爭論得面紅耳赤,甚至“天人交戰”。最終的共識是:“看現場正反雙方怎麼說,評判不應先入為主。”

有人指出,這場辯題的立場若讓新加坡國大和馬大對調,可能會讓他們比較“義正詞嚴”。還有人甚至不屑地說:“主辦單位怎麼出這種爛辯題,怎麼可以民族大義的課題來辯論?”

“華人一定要學華語”真的不能拿來辯論嗎?正方新國大以千百年華人文化為重心,以文化是民族的根本,語言是民族的靈魂,侃侃而談。反方馬大則以民主時代裡人民有選擇權為依據,強調學習一種語言端視是否有公平選擇權的問題,而不是強加的。

以上看似平凡的論調,事實上涉及不少學理的爭論。說“華人一定要學華語”之所以為“民族大義”,華人說華語是天經地義之事,是民族文化凝聚的根本。這種意識的“根深柢固”,基本上是70、80年代以來,華人文化醒覺運動重要的一環。不接受迦瑪所說,那是一種“煽動”,但必須瞭解,這種神聖化“華語”、“華教”的話語,是回應於當年種族兩極化的時代氛圍下,對馬來文化至上的統合國家文化一種反制。

70年代的華教復興運動、80年代全國華團宣言及華團提呈的國家文化備忘錄,強調國家文化應是多元文化的主張。強調華族文化、華語和維護華教,當年華社的主張和舉措,事實上是一種多元文化主義的思維。

誠然,多元文化主義強調任何文化都值得尊重和被保護,這種主張和意識的形成,源起於1960年代美國黑人的自覺、民權運動的理論基礎。70年代,多元文化主義正式被加拿大作為處理英、法語區差異的國家政策,而澳洲也跟進以多元文化主義為國家政策。到了2000年,很多歐盟國家在公共政策上都採用了多元文化主義的理念。

大家意識到,一個國家已是不能再走回單元文化主義的道路。但是,多元文化主義真是解決國家內部族群衝突的理想方案嗎?直到90年代,多元文化主義成了政治辯論的焦點。對多元文化主義的批判,不僅來自保守主義者。即使是自由主義、女性主義亦是批判多元文化主義的。

沒錯,多元文化主義者主張必須尊重和承認少數民族及其文化。但多元文化主義的另一個弔詭卻是,它亦是服膺於集體主義而非個人主義。

它與民族主義有許多共通處,都強調文化對社會與政治凝聚的功效。我們批評國家單元文化主義的強迫統合,卻在自身華人族群裡也強調其一致性。

說穿了,還是現代性問題,中心與邊陲截然分明,中心必然要領導邊陲。華人社會裡有華團最高領導組織,華教發展要由華教最高領導機構來領導,甚至要由某種特定的意識型態或鬥爭路線來貫徹。“華人文化”就是某些已被劃定為“傳統文化”的刻板標記。當然,身為華人,就一定要學華語,那是民族認同的象徵,是傳承華族文化最關鍵的依憑。這一切似乎都變成了神聖不可爭議的文化圖騰。

強調華族的文化獨特性,追求文化自主,確實有其族群政治的反抗意識。但是,強調華族傳統文化的 “純淨”,甚而有意無意的忽略跨文化交流,這樣的強調“多元”,不也是另一種種族主義,另一種單元主義作祟嗎?當個人只能隸屬於某個族裔所形成的自我認同,就自由主義者看來,那是違反個人自由的選擇權的。為甚麼身為某族的個人,就一定要服膺於某些既定的族群文化特性?而這些文化特性是誰定的?

回到是場辯論賽的辯題。華人不學華語就不能傳承中華文化嗎?很多峇峇娘惹不會講華語,傳承老祖宗的東西卻比一些“講華語”的“華人”甚或“中國人”還要執著。華人不會講華語就一定是數典忘祖嗎?不要忘記,我國華人至少有20%是英語源流出身的,他們不是華人,沒有華人意識?若是如此,那當年的敦陳禎祿算甚麼?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安煥然‧南方學院中文系主任‧2010.10.20

原文出處:http://opinions.sinchew-i.com/node/16753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