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于20多年前在我國萌芽和發展后,10多年前跨入“空窗期”,即沒有顯著的大變化,直至近幾年才出現較大改變。
近兩年,大馬電子商務進入關鍵時段,日愈蓬勃的各式電子商務模式,以及馬雲受政府之邀成為大馬數碼經濟市場推手,電子商務的發展再轉變,接下來的10年也許就可看到大馬電商真正騰飛的的榮景!
就目前大馬的情況來看,電子商務(下稱電商)三大主要條件,即資訊流、物流和金流,已經發展得不錯,目前只是等待一個飛躍!
吳文彬是雪蘭莪資訊科技與電子商務理事會學院院長(Director of SITEC Academy),也是一名電子商務專家,他期待大馬的電子商務進入一個不一樣的轉變。
“現在的關鍵點在于賣家(Seller),市場上有好幾種賣家,其中一種過去是把電商當副業經營,向熟識的商家拿商品,他們之后可能是上百億收入的賣家。”
這類賣家即是最早期的電商之一,全世界各地都有這樣的賣家,如果他們的發展漸入佳境,收入漸增和有了自己的商號,他們會更加顧及品牌、服務和產品質量,將能協助大馬電商有更好的發展。
嘗試各種銷售可能
“所以,賣家很重要!”吳文彬給予這類賣家的評價極高,相信他們會是未來電子商務的中流砥柱。
至于另一類在大馬電商飛躍扮演重要的角色的,就是原本在經營零售業的商家;由于他們想要在電商分一杯羹,就會在網上投入資源,但卻碰上他們所認為的“技術問題”。
“對我來說,這並非技術問題,因為零售業商家的基礎建設(指實體商品)已經弄好了,大部份這類傳統模式賣家的門檻,來自于習慣傳統的銷售模式,試著開了網店,卻沒有看到營業額。”
實體零售商在網絡大洪流和時代衝擊下面對嚴峻考驗,營業額下滑讓他們不安,想要找另一種不同的經營渠道。
“這類商家是開店等客戶到來,至于在網上開店,由于不用開門,不知客戶來了嗎?也不用去遊說客戶,即使網上客戶來了又走掉,從頭到尾都不知道,這是傳統商家面對的最大問題:不知如何看好網店。”
反觀開始就未以實體商家身份進入電商的賣家,他們會不斷的在網上嘗試各種銷售可能,由于不是實體店,就不會有大的損失。
反觀開始就未以實體商家身份進入電商的賣家,他們會不斷的在網上嘗試各種銷售可能,由于不是實體店,就不會有大的損失。
而且,這類賣家通過檢視網站瀏覽量知曉到訪人次,以及所點看的貨品,經分析后再促銷網店的商品,因而能夠在網上創造營業額。
“傳統商家可能有自己的網店,卻會忽略它的存在,也不知如何處理(Know how),因為他們在實體店的銷售經驗,並不能套用在網絡銷售上。”
電商不只是開一個網店,或是在網上某處銷售即可,吳文彬所看見的事實是:不少實體商家在網上銷售,大多數是指定某個員工兼職處理,結果是兩頭不到岸。
“這個員工在傳統工作,可能沒搞懂如何去做網上銷售工作。因此最好是找專人去處理,並且不用他碰觸實體的業務。”
他鼓勵欲投入網上銷售的傳統商家,吸納網絡人才處理網上事務,他和一群推動電商的人員,也在培訓這一類專人,供欲投入電商市場傳統商家使用。
2001至2011年大馬電商空窗期
2001年至2011年10年間,吳文彬將之稱為電商的空檔期或空窗期,因為這10年大馬電商什么事都沒發生!
“當時大馬沒有太多利好因素,外國當時也沒看準東南亞市場。
2008年阿里巴巴著重在中國市場,未觸及到其他地區,大馬本地電商市場在自生自滅。”
在這10年間,吳文彬參與網購建設工作,大部份的賣家或零售業者沒有進入電商的欲望,即使想要嘗試,也沒有這方面的知識。
其實,當時一些傳統零售業者、想要在網路賣東西及企圖觸動市場的科技業者,都有試著一些動作,但並沒在電商市場激起漣漪。
“科技業者並沒有真正讓電商影響整個社會,主要原因是大伙的影響力都太小,大的單位沒有投入,小的單位很難把電商做起來,投入者又沒有真正發揮影響力。”
吳文彬形容那個10年電商界沒有大事發生,只有小事出現,外資也沒有進來。
縱觀當時全球各地電商情況,尤其是在亞洲部份,台灣地區的電商條件雖然較大馬有些優勢,但條件也不不足,自己也自顧不暇;中國電商市場出現馬雲和其他領軍人物,但中國的市場極大,他們也花了極大力氣投入其中,未把觸角伸出中國以外的市場。
大馬原本已欠缺激發電商浪潮的條件,也未出現像馬雲這類的領軍人物,因此大馬電商出現10年空窗期。
巫裔在電商業佔要角
華人在經商方面,較為投入和積極,當全球跨入網絡行銷時代,華人在大馬的電商部份,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一般電商企業也以華裔為多。
然而,大馬的網上消費群體中,卻是巫裔佔了大多數,吳文彬發現近年已有不少年輕巫裔投入電商,一些巫裔創業者甚至通過社交媒體如Instagram就可以有不俗的銷售成績。
“華裔想要爭取巫裔消費者市場也不算難,但畢竟間中似乎還是多一層需要跨越的部份。”
就他而言,巫裔在電商市場佔有重要角色,當他們未投入電商,大馬的電商就不容易發展起來。
產品有趣多元化受歡迎
近年,外國電商進入大馬,激發了大馬電商市場賣家和買家潛力,讓整個電商市場活絡起來,難道是外國月亮比較圓?
吳文彬認為外國電商能在大馬突圍而出,並非是本地消費者崇外的心態所致,而是他們的庫存單位(SKU, Stock Keeping Unit)較本土線上商家為佳。
“這是產品種類是否多元的結果。許多人愛去淘寶買東西,並不完全是該平台的產品好,雖然價錢是重要因素之一,但產品有趣與否或種類是否多元也是關鍵。”
就如一些實體商店的貨源種類較多,消費者上門的體驗就較為有趣。當年Lazada進入我國市場能夠受到消費人關注,與其有大量不同貨品脫不了關係。
近20年商務簡史
吳文彬是電子商務專家,極為關注大馬的電商發展,他梳理了近20年的電商發展脈胳,提供了一個大馬電子商務簡史。
由于不可能列出所有歷年出現過的電商,在此只能以具代表性的電商作為時代代表。
http://www.chinapress.com.my/20170910/%E5%A4%A7%E9%A6%AC%E9%9B%BB%E5%95%86%E9%A2%A8%E9%9B%B2%EF%BC%88%E7%AC%AC%E4%B8%80%E7%AF%87%EF%BC%89-%E7%B6%B2%E4%B8%8A%E8%88%87%E5%AF%A6%E9%AB%94%E8%B3%A3%E5%AE%B6%E6%8A%95%E5%85%A5%E7%99%BC%E5%B1%9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