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a Choi
我
是個“恐龍”。我的兩個兒子就是這麼稱呼我的。他們看著我那老掉牙的舊手機,感覺很不舒服:“媽媽,你知道現在已經沒有人用這種手機了嗎?它都像老古董了。”我聽了只是點點頭,沒理會他們。“媽媽,聖誕節我能要個iPhone當禮物嗎?”,“媽媽,我用自己的錢買部iPhone總可以吧?”對於這些要求,我都沒有理會。
上 個月我剛從韓國回來,在那裡,幾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機,就連70歲的老奶奶也不例外。我們在韓國坐地鐵時,看到身邊的人都在拿著智能手機把玩。我的韓國親戚 發現我兒子居然沒有智能手機,都替他感到遺憾,甚至問我他們能不能送他一部。我想他們是這樣想的:“可憐的孩子,他還在用那種舊手機,自己肯定覺得很難為 情。而且,他怎麼上Facebook、Twitter、Gmail……呢?”但我還是拒絕了,告訴他們不可以這樣做。
為什麼我在這一點上這麼守舊、固執呢?錢只是一個方面。確實,一部智能手機的價錢要高出很多,而且還容易被小偷盯上。但我真正在意的是智能手機對人際關系的侵蝕。
對 此,我不得不說說我和朋友外出聚餐時反復上演的情景。在餐桌上,朋友們不再相互交談,而是熱衷於用智能手機對著菜品拍照,然後發布到他們的社交平台上。聚 餐時拍照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聚餐的實際體驗和相互交流。我還在街上看到過不少男女朋友,倆人邊走邊各自拿著手機講電話。
還有些家庭在聚餐時,孩子們都在玩iPad、iPhone之類的玩意兒,父母們呢,也在各自玩著智能手機。
這麼多人都已迷失了方向,分不清現實和虛擬的界限了。
虛 擬世界是如此誘人:你可以刪除不好的片段,可以對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進行修飾美化,你可以呈現一種完美無瑕、經過包裝和改編的生活畫面。虛擬世界唯一可能會 令你的生活顯得不那麼完美的,是你的“粉絲”數量太少,評論或轉發你的人太少。虛擬世界還可以給你帶來成百上千的朋友,而你需要做的,不過是點擊“接 受”。我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搬”到了虛擬世界裡生活。
現實世界對他們來說,已經不是真正用來“生活”的了,而是用來提供其在虛擬世 界炫耀或張揚的照片素材。而一旦沉湎於虛擬世界,就很難再回到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現實生活了。很多次,我發現人們與朋友相聚時,都只顧著查看各式各樣的手機 或iPad,看看有沒有人給他們發電郵、短信或微博。
我承認智能手機有很多好處:可以免費打電話、發短信,隨時都可以查找地圖和具體的位置信息,還可以查看文本資料,免去了外出時攜帶筆記本電腦的麻煩。但我也注意到,大部分人不過是在用智能手機玩很傻的遊戲,或者只是漫無目的地瀏覽一些無聊的內容。
我 兒子告訴我,他和一些同學曾去法國旅行,而在列車上,大部分同學都低頭盯著智能手機,要麼在玩遊戲,要麼在發信息,很少抬頭看看車窗外的風景。他們有沒有 和當地人進行交流?有沒有認真體會周圍的風景?答案也許是否定的,他們很可能只顧著拼命拍照片,然後發布到這樣那樣的社交網絡上。
我兒子又何嘗不是這樣?在韓國時,他整天玩借來的iTouch,根本沒有去關注這個他第一次踏足的國家。好幾次,我都不得不沒收iTouch,否則他根本無法用心欣賞博物館裡的陳列品或周圍的景觀。他只顧著盯著一個小小的屏幕,似乎全世界的朋友都在那裡等著他。
他 也許可以把在韓國拍的照片發布到Facebook上炫耀一番,可是,就算這些照片是從印度、印尼或非洲拍攝的,那又能怎樣?──它們不過就是些匆匆拍下的 膚淺的照片罷了,根本沒有對所拍景物的思考或理解。它就像發張電子明信片,但就算準備明信片還需要時間和精力呢,而用智能手機拍張照發布出去,就是幾秒鐘 的事。
現如今,就連私人電郵都少得可憐了──我是說那種專門寫給我個人的電子郵件。貌似我們已經生活在一個一行字完事的微發布時代了。現在我瞅見這樣的消息,直接按刪除鍵。
我知道自己孤掌難鳴。有一天,我兒子終究會得到一部智能手機,我也會的。但如果我能讓這個注定會到來的日子推遲一個月,再推遲一個月,推遲一年,再推遲一年,那麼我想我這個做母親的就算已經盡力了。網上的“朋友”或“粉絲”再多,也比不上父母對孩子的愛。
(Mina Choi是韓裔美國作家,現居上海。移居中國前,在洛杉磯從事劇本創作。她已婚,有兩個孩子。文中所述僅代表她的個人觀點。)
*轉自:http://cn.wsj.com/big5/index.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