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資訊

標籤Tag

人身安全 (1) 中國 (8) 互聯網 (10) 巴西 (1) 日本 (1) 生理 (3) 投訴 (1) 災難 (5) 身心健康 (21) 房地產 (1) 法庭 (1) 知識 (15) 度量衡 (1) 思想 (16) 科學 (1) 英國 (3) 食物 (2) 香港 (2) 娛樂 (1) 秘訣 (12) 能源 (1) 馬來西亞 (19) 教育 (6) 教育部 (1) 媒體 (3) 提醒 (28) 硬體 (1) 評析 (4) 詞解 (4) 電商 (6) 電腦 (6) 語言 (3) 德國 (1) 趣味 (12) 澳洲 (1) 藝人 (1) 關係 (2) 體育 (1)

2011年6月8日 星期三

手機輻射會損害健康嗎?

手機輻射會損害健康嗎?過去的10多年裡出現過種種聳人聽聞的消息,但科學家卻遲遲沒有定論。

一直以來,人們在猜測中爭論不止,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這是一個越來越大的謎團。5月31日,世衛組織首次確認,手機射頻電磁場可能致癌。

5月31日,世衛組織(WHO)網站如平日一樣更新了一條來自下屬研究機構的新聞,然而這條消息卻立刻受到了各方的關注。

國際腫瘤研究機構(IARC)在此間宣佈,腦膠質瘤可能與包括手機在內的無線通訊設備所產生的射頻電磁場相關。腦膠質瘤是公認的一種轉移性的惡性腫瘤,也就是說,手機輻射可能致癌。

來自WHO官方的權威聲音不啻於一聲驚天旱雷,手機是否致癌的真相是否就此大白於天下?

「手機輻射可能和手機使用者得癌症有因果關係」

5月24日至31日,一個由來自14個國家(包括美國在內)的31名科學家團隊在法國里昂聚會。

在8天的時間裡,他們對過去若干項研究的數據進行審查,最後對研究結果作出這樣的描述:「基於腦膠質瘤的發生率與手機使用具備正相關的證據,WHO將射頻電磁場視為人類的可能致癌物。」

手機輻射致癌研究項目負責人巴恩在新聞發佈會上說:「我們將手機輻射致癌性定義為2類B組,意思就是說,我們認為手機輻射可能和手機使用者得癌症有因果關係。」

國際腫瘤研究機構將致癌物按照危險程度分為四個等級,依次為人體致癌物、可能致癌物、致癌作用尚不明確物質、對人體基本無致癌作用物質。

第二類中又分為,致癌可能性較大物質2A類和致癌可能性較小物質2B類。手機射頻電磁場則屬2B類物質,同屬該類的還有二噁烷、汽油和硬幣中的金屬鎳。

同時,WHO還特別強調,其研究結論「僅限於膠質瘤和聽覺神經瘤,對其他腫瘤則沒有獲取充足的證據」。

消息稱,這項研究「上溯到2004年」,對於「連續10年以上、每天使用手機打電話30分鐘以上」的「重量級」用戶,患上這兩類腫瘤的風險比其他人高出40%。

這是WHO自1996年設立國際電磁場計劃(EMF)以來,首次就電磁場對健康產生可能不良影響這一問題表明立場。按照該計劃,2012年,世衛組織還將對射頻場暴露的健康風險作正式評估。

無處不在的射頻場暴露

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目前,全球移動電話的用戶數量已達50億,而在過去幾年,人們對於無線通訊設備所發出的射頻電磁場對於人們健康所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越發警惕。

大量研究數據表明,移動電話是低功率射頻發射器,運行頻率為450至2700兆赫,峰值功率為0.1至2瓦。特別當通訊信號較差時,手機周圍的輻射將急劇增大。

然而,除了手機以外,我們生活的世界裡,射頻電磁場無處不在。

曾有媒體報道,截至2010年,廣播電視系統和移動電話系統的發射台已經遍佈於各個城市,北京、上海、廣州等特大城市移動電話基站與基站之間的距離甚至已在300米之內。

這些基站時刻不停的在發射強度各異的電磁波。儘管環境部門對基站的電磁波強度進行了規定,但超標的現象仍然存在。我們似乎生活在一個大型「微波爐」裡。

2005年12月,首都醫科大學家屬樓內25人患癌症,幾位醫學教師經過調查後認為架在樓頂的通訊裝置是導致癌症的「元兇」,強烈要求相關部門拆除基站。

在公眾健康意識逐漸提高的今天,諸如此類的事件屢見不鮮。但是,居民們反對在住宅區建設移動電話基站的背後,仍然沒有一個準確的、來自科學研究的證據,支持他們對健康權益的維護。

一個仍在攻克的難題

實際上,對於電磁輻射與健康的話題,科學家們已經關注許久。

有一種說法是針對手機輻射危害的研究起源於1988年,一名叫蘇珊的美國婦女在使用手機7個月後患上腦瘤,其形狀和位置與其使用的手機天線一致。她懷疑腦癌是由手機輻射引起,並將手機製造商、運營商、零售商一併告上法庭。

遺憾的是,蘇珊去世後,案件以「切實可靠的科學證據不足」被駁回。這個案件的終點成為關於手機輻射危害爭論的起點。

鑒於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和空前增長的電磁應用,1996年5月,WHO設立了國際電磁場計劃,從事電磁環境對健康影響的評價。這項計劃將集中世界上各類研究機構的資源進行科學研究,以提出頻率在0到300吉赫(GHz)範圍內的電磁場對健康潛在影響的評估意見。

各種研究在過去十幾年內如火如荼的進行。然而,在此之前,大量研究沒有發現使用手機會帶來不良的健康反應。

2010年5月,國際癌症研究機構進行了一項名為Interphone的回顧性病例對照研究,試圖研究成年人使用移動電話是否與頭部、頸部癌症有關聯性。這項研究涉及2708名神經膠質瘤患者和7658名腦膜瘤患者,以及7658名對照組。

結果表明,使用移動電話10年以上者也沒有發現罹患膠質瘤和腦膜瘤的風險增加。

2011年4月,獲得2011年度普利策非小說獎的印裔腫瘤學家悉達多·慕克吉在他的獲獎作品中也提到,近20年來,幾乎沒有證據證明腦腫瘤的發生與手機使用相關。

然而,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在Interphone研究結果公佈一年之後,突然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大轉身。

儘管新的研究結論已經公佈,工作組主席、美國南加州大學Jonathan Samet 博士認為:「我們需要繼續對手機使用和罹患腦腫瘤之間的關聯進行密切監視。」

浙江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浙江省生物電磁學重點研究實驗室主任許正平教授向《科學時報》透露,他的研究小組近期在細胞水平上發現了手機輻射的生物效應。但他說:「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實驗證明這些效應到底是否危害健康。」

研究方法仍存爭議

在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研究結果發佈的同時,也遭致不少反對的聲音,而且反對者幾乎都是針對該項研究的方法。

美國的紐約大學醫學中心Marc
Siegel教授則質疑了這種基於流行病學研究的方法。他說:「科學家讓已經患上癌症的人回憶他們過去使用手機的頻率,按照這樣的方法,什麼都會導致癌症。」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電磁生物工程研究組霍小林副研究員向《科學時報》表示,這種研究的方法難以得出明顯的結果。他說,對社會中特定人群的研究涉及難以控制的參數,這可能使研究結果不像實驗室那樣可以重複。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美國手機行業協會首先發出了質疑的聲音。蜂窩電話行業協會(CTIA)對該項研究予以駁斥,認為該結論並不是根據新研究得出的。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也表示,目前的科學證據無法證明使用手機會導致身體出狀況。

國際腫瘤研究機構即將發表在7月《柳葉刀——腫瘤》雜誌上的一份工作組評估報告,或將詳細揭示其備受爭議的研究方法。

針對不同的聲音,許正平教授評論認為,研究將手機輻射認定為「人類可疑致癌源」是一件讓人高興的事。他說:「中國人說要『防患於未然』,這個結果符合預防原則,提醒我們要小心使用手機。」

同時,他認為,在將來的研究中,避免來自工業界的干擾非常重要。「我們千萬不要再重複香煙的故事,煙草廠商資助了一些研究,這些研究便有了傾向性的結果。」他說。

值得慶幸的是,此次國際腫瘤研究機構的研究特別注意了這一點。有一位來自歐洲的科學家因為與他的哥哥一起經營一家手機技術咨詢公司而被排除在專家名單外。


對於手機是否致癌,此前主流的看法是,還沒有足夠的證據顯示兩者之間存在關聯,但是,世界衛生組織近期發佈的一份評估性報告稱,「手機可能是致癌的」,這是目前手機輻射影響人體健康領域中最權威的評估報告,不過,這只是一份非結論性的評估,卻引起了無線電製造業的嘲笑,也讓這些年對這一問題的爭論再次升級。

5月24日至31日,法國里昂,來自14個國家的31名科學家聚集在歸屬於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會議室裡,對多年來科學界所做的手機與癌症關係的研究進行評估。

5月31日,工作組首席科學家喬納森·斯密德發表聲明說,從目前收集的證據可以得出結論———手機可能帶有某些致癌風險。

科學家們最終把手機使用列入了「可能致癌」的分類中。這個分類意味著,有一些證據顯示其會導致人體癌症,但遠未到「總結性」的程度,需要進一步展開研究。

IARC將致癌物分為五類,除了「可能致癌」之外,還包括致癌、很可能致癌、未知、很可能不致癌。其中,吸煙和二手煙都被列入「肯定致癌」,「很可能致癌」包括生產藝術玻璃和常用電吹風的理髮師等職業行為,使用手機所屬的「可能致癌」就排在其後。

本次的評估報告將在7月1日的《柳葉刀腫瘤學》上刊登。

結論如何產生?

評估報告凝聚十年研究

雖然世衛組織第一次做出使用手機可能致癌的結論,但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並非頭一次。

一年前,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完成了一項花費2500萬美元,歷時十年的研究。期間,全球科學家們對13個國家的2708位神經膠質瘤患者(一種腦癌)和2409位腦膜炎患者早先的行為進行了採訪,並設置了控制組,該研究總結認為,「總的來說,沒有看到手機使用與這兩種病風險增加之間的關係,」但同時表明:「因偏差和誤差的局限,我們還無法得出確切的結論分析。」

為此,IARC決定,組織專家組對手機和致癌風險領域的所有科學研究進行評估。

於是,專家組對幾百份有關人體癌症、實驗動物癌症等相關科學研究進行了審閱、評估,最終得出結論:暴露在手機等無線設備的電磁輻射中,可能會對健康造成長遠影響,特別是癌症風險有可能增加。因為使用手機的人非常多,且數量不斷增長,尤其是青少年和兒童,因此這有可能成為公共健康問題。

雖然科學家們強調,手機引起的神經膠質瘤、聽神經瘤的證據還較為「有限」,也沒有足夠證據得出手機會引起其他類型癌症的確論,但總體而言,手機使用是「有可能引發癌症風險」的。

科學家此次沒有將手機引起的癌症風險定量,不過,他們提到,根據此前一份研究,在過去的十年中每天平均使用手機半小時的人,神經膠質瘤出現的幾率會增加40%。

結論是否可信?

可能致癌但證據有限

IARC是權威的癌症研究機構,但這份評估報告的推出卻遭到了一些組織的反對。國際無線聯合會在一份聲明中諷刺說,這家世衛組織機構「做了無數的評估,在過去還給醃菜和咖啡做出過類似的結論呢。」

在IARC的分類中,醃菜和咖啡屬於「可能致癌」,這的確引起爭議。有證據顯示,咖啡可能與大腸癌有關,但另一方面,也有研究顯示咖啡可以降低前列腺癌的可能。而對醃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韓國和日本,反對者認為,這一研究只基於觀察數據,沒有採用科學的控制組對比。

國際無線聯合會還表示,目前的分類「並不意味著手機致癌」,「即使存在偏差和其他數據誤差,目前其數據研究的證據依然是有限的。」

這家工業機構還稱,IARC並未做出任何新的研究,完全只是對過去已發表研究的評估。該機構還提出,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和美國食品藥物監督局都曾作出表態,稱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表明使用手機與癌症和其他健康問題有關聯。

針對這些反對聲音,也有人在為IARC辯護,「爭論還會繼續下去,」華盛頓大學的生物工程專家亨利·萊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不過,這是世界衛生組織第一份相關聲明,告訴人們應該小心此類輻射。這群專家來自世界各地,其中一些是很令人尊重的研究者。如果有人說,這組專家組不夠好,那我不知道還應該聽誰的。」

手機輻射損傷兔子DNA

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全球手機用戶已經飆升到50億,而手機使用與致癌關係的研究也在近些年成為醫學領域爭議的焦點。

電磁輻射可分為電離輻射(高射頻)和非電離輻射(低射頻)兩種,前者帶有致癌風險,如X射線等,但目前尚無確切證據顯示後者會引發癌症,手機發射的就屬於這種低頻率的非電離輻射。

很多科學家認為,手機輻射其能量波過弱,不會破壞化學鍵或令DNA受損,引發癌症,並且反覆強調,有關非電離輻射會導致癌症的化學機制至今仍是謎。

動物實驗曾經顯示,手機輻射會導致兔子及其後代的DNA損傷,但如同去年IRAC的報告一樣,還沒有任何一份流行病研究報告能夠將手機輻射和癌症風險直接掛鉤。

然而,美國衛生部門今年的一份研究顯示,每天少於1個小時的手機使用,會使大腦活動量增加,但是,科學家也說不清楚這意味著什麼。報告還指出,即使是微量的手機輻射頻率信號也會引發大腦明顯的變化,參與研究的科學家認為,即使是低量的非電離輻射,不會破壞化學鍵,但也可能引發傷害。

科學界的爭論,讓手機用戶很迷惑。面對潛在的健康威脅,此次IARC的評估報告雖然沒有給出手機使用的建議,但參與者在會議中表示,使用耳塞等免提裝置,或者改發短信,可以減少手機輻射。本報記者
金煜

■ 鏈接

手機輻射有高低

世衛組織聲明一出,立刻引起手機業內的關注。5月31日,一家美國公益組織「美國環境工作組」立刻推出了一份報告,對多個品牌手機的輻射水平進行排名。

輻射值最低排名特殊吸收比率(SAR)

1.Beyond E-Tech Duet D80.109

2.三星Eternity SGH-A8670.194

3.三星「藍色地球」 0.196

4.三星 SGH-G8000.23

5.三星 Soul0.24

輻射值最高排名特殊吸收比率

1.摩托羅拉 V195s1.6

2.摩托羅拉 Zine ZN51.59

3.摩托羅拉 Rival1.59

4.京瓷 Jax S13001.55

5.摩托羅拉 VU2041.55

「特殊吸收比率」:計量多少無線電輻射能量被身體實際吸收。手機輻射峰值,歐洲規定為2.0SAR,美國為1.6SAR,中國尚未有強制標準。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