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提倡素質教育多年之後,孩子們有的學了鋼琴,有的練了芭蕾,還有的學會用英語講故事。但家長們似乎一直忽視了一點,那就是激發和發掘孩子對自 然之美的追求和鑒賞能力。就此問題,我們摘要了一位來自英國的老師Peter對家長們的講座,他用自己的成長經歷講述、分享了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感觸和經 驗。
1.關於Peter
Peter就讀於一所英格蘭貴族大學,非常古老,學費高昂,優異的學生可以獲得三年的全額獎學金,他是第一個獲得五年獎學金的學生。他說到這笑瞇瞇得意的說:我是英國最好的大學生啊!
他精通鳥類,只要聽到鳥叫的聲音,他就可以準確的說出這個鳥的種類,棲息地,基本生活習慣等。
他精通天文學,他的專業知識可以教授專業是天文學的大學一年級學生。
他熱愛音樂,酷愛鋼琴,他記得自己一生中,練習鋼琴最短的時間是兩個半小時,一般都是四五個小時。
他熟知若幹不同的語言,其中法語和德語非常熟練。
……
他是一潭好深好深的水
可是在他的童年,他非常內向,不和別人玩,說話結巴,身體健康狀態欠佳,哮喘時有發作。萬幸的是他的媽媽從來沒覺得他是一個不正常的孩子。從來沒有為他的狀態焦慮過,從來沒有催促過他。相反,只是耐心的等待和真心的付出。
她媽媽曾經在他一年級的時候從圖書館借來一本數學書,想和他玩數學,因為他的數學不太好,可是Peter拒絕做關於數學的東西,她媽媽一言不發的拿開了,沒有再提這件事。
她媽媽在週末和有空的時候經常帶他去本地的博物館,展覽館和圖書館,也經常帶他到大自然去看蟲子聞鮮花,但是從不考他學到了什麼。
大概二年級的時候,peter說他想要彈鋼琴,她媽媽只是平靜的說:只要兩周以後你還堅持要學鋼琴,我就給你買一架。兩周後,peter告訴媽 媽他真的好想學鋼琴。媽媽果斷的買了一架給他.Peter 從此每天都練習鋼琴,最少兩個半小時。現在可以獨自作曲填詞,他說他可以教音樂專業的大學生。
有一天,peter才只有5歲大,天麻麻亮,啟明星還沒有落下,鳥兒已經在歌唱了。Peter懵懵懂懂的走到廚房找媽媽,媽媽站在門廳看到 Peter,只小聲說了兩個詞:你看!你聽!可是就是這樣的兩句話和之後充滿崇敬的寂靜讓Peter領略了大自然的美,給了幼小的peter一份珍貴的禮 物——學會驚歎!帶著驚歎,peter的好奇心被發掘出來了,這是他之後取得鳥類學和天文學方面卓越成就的直接動力。
而他的媽媽其實14歲就結束了學校教育,對早期教育其實一無所知。而他用神聖的母愛保護著孩子用自己的速度自然生成。他說他媽媽是最懂早期教育的人。
當Peter嚴肅而又甜蜜的說:我為有這樣的媽媽而覺得幸運和自豪。做講座的大廳響起了有力的掌聲,好多媽媽淚流滿面。
2.關於正常的孩子
Peter本來是想講個人的自傳,但是後來針對家長的問題作了調整,在這個話題上舉的例和講的故事最多。但是仍然有很多家長為此疑惑多多。一個聽眾問:他朋友的孩子成長在單親家庭,非常敏感,非常脆弱。大人該怎麼辦呢?
Peter再三的告訴大家: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發展的速度和路徑,千萬不要盲目干涉。他說他自己小的時候結巴和不合群,但是他媽媽從來沒有去催他去推他,只是尊重他,讓他慢慢來。
他到了十四歲才發展了一個朋友,在小一點的時候,別的孩子都愉悅的成群結隊的玩鬧,只有他癡癡呆呆的坐在一旁傻看著,不肯和任何人玩。他媽媽說:去玩啊,孩子。Peter說:不,我不想。他媽媽就回屋做事去了,沒有為此擔過一點心。
Peter還說道,一個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頂級科學家在11歲的時候還會在上學的時候和媽媽告別時哭哭啼啼。
Peter平靜的說:小的時候看起來孤僻,脆弱的孩子往往是頂級聰明的,只要尊重他,他就會給你最大的驚喜。允許孩子和自己的靈魂多相處一段時間,孩子往往會成長的更健康。
可是我們現在的家長在孩子還小小年紀就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外交家和勇士,特別不能忍受自己的孩子不合群和敏感膽小,不停的使用各種策略培養和訓練自己的孩子「外向」和「強大」。其實,父母如此粗魯的干擾破壞了孩子內心自我成長的勇氣和力量。
講道這,Peter 突然想起了什麼,問:剛才提問的那個家長說的孩子多大了?後來得知那個孩子五歲了。那個家長面露痛苦的說:他不會搶東西,就會哭;不會交朋友,老是自己玩;平時看起來傻傻的。
Peter吃驚了,然後微笑著說:他才五歲啊?他已經這麼完美了,你還要期待什麼呢?他說他看到過一個傳統學校給一個五歲的孩子的最有趣的評價 就是:she is childish!(這個孩子特別幼稚)。孩子都不幼稚了,這個世界不是太可悲了嗎?!現代社會讓父母明白了機會和競爭,明白了弱肉強食,明白了孩子不可 以輸在起跑線,可是卻偏偏忘了最簡單的一個詞:童年。
3.讓我們的孩子做孩子,中國的家長做的最艱難。
到底我們的孩子該如何才在父母的眼中屬於正常呢?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出眾才是正常,而正常就是不正常。Peter聽後笑了,他說:亞洲人似乎都有這個通病,可能因為人口眾多,我們恨不能在孩子還是個細胞的時候就讓他去競爭,爭取當最好的那個細胞。
社會已經在催促孩子了,原來初中才學的外語現在小學甚至幼兒園就學了,原來小學才會的乘法口訣現在三四歲的孩子就學了,原來成年人都聽不懂的貝多芬現在在娘胎裡就開始學了……身為父母,我們是否可以在這慾海塵囂中真心的給你自己和你的孩子說一句:孩子你慢慢來!
然而,peter也強調,不要加速孩子的成長完全需要順其自然,不要刻意而為。有些家長聽了這類現代先進教育的理念以後,當自己的孩子兩歲就問 「媽媽,這個字怎麼念的時候」嚇得趕緊說:孩子你還小,不要學認字!這也是錯誤的。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己發展路徑的。peter的女兒五歲就可以自己看小說 了,但是她認識的字都是她問周圍的人學會的,她看到任何成人或者哥哥姐姐都問,很快她比同齡的孩子早認識字,早開始自己閱讀。為此,也無需焦慮,那是她自 己決定學的。請您欣賞和尊重你的孩子獨特的成長方式。
當加速孩子的成長成為成熟家長所不齒的行為時,有些家長心裡卻泛起了其他的疑惑:如果我的孩子真的有特殊才智,我是不是可以帶她做一些訓練來發 現和提升這樣的才智呢?Peter微笑著說:如果是你發現的才智,那麼還是請你先等等,等你的孩子自己發現了再說吧。據我所知,所有的孩子在父母的眼裡都 是是特殊的,都是天才,但是讓我們的天才自己選擇自我成才之路吧。
4、你期待你的孩子有什麼樣的性格特質
你在看下面內容的時候請你先拿出一張紙寫下至少三個你最希望你的孩子擁有的特質。很多家長列出了以下的各條:
責任感
清晰的自我
幸福感
創新意識
愛的能力
等等
peter 看了結果很認真地加了兩條,其中一條我們漢語都沒對應的專有詞彙,可見我們漢民族可能真的很少考慮這個:sense of wondering(欣賞美讚歎美的能力)和好奇心。
他著重強調第一條,有了第一條就一定有了第二條。
他舉例,有一年,新西蘭的一家博物館展出埃及的一些經典文物,到了中小學生專場,很多孩子在外面排起了長隊。看展覽基本是左門進右門出不用走回 頭路的。主流學校的孩子們在快要進展覽廳的時候老師都會給一張紙,紙上有十個問題,比如:如果你看到一個紅寶石皇冠請打勾;如果你看到一個黃金權杖請打 勾……所以主流學校的孩子一進去就開始急匆匆地找紙上說的那些展品,找到了就打個勾,找到了那十個展品,打完十個勾就交了那張紙給老師就走了。而另一些學 校的孩子不僅沒有紙,連裡面有什麼都沒有給孩子做任何預告。老師只是安靜而又虔誠的等著進去。進到展廳,孩子們一陣驚歎:哇!好美啊!哇!好神氣啊!哇, 好特別啊!接著孩子們就開始問各種問題:誰戴過這個皇冠?誰做的呀?
那樣的驚歎就是sense of wondering.可是我們的成人太急於去計較和想方設法衡量孩子學到了什麼,但是卻剝奪了孩子驚歎的能力和機會。沒有驚歎的能力,就不可能有知道的願 望,就不可能有自己發現的內驅力,就不可能感受生活的美。這就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孩子小小年紀就覺得人生無趣。
成人急於催促孩子前行,懼怕孩子的慢節奏,拒絕孩子看世界獨特也很卑微的視角。孩子太慢,我告訴他。於是成人總是替孩子解釋還沒有發生的事,孩子從小就不明白什麼是期待。慢慢的也就不期待了,也就不驚歎了。
後一類學校的孩子也許不是賺大錢得成功人士,但是卻是熱愛生活的人。他們有些人到了四十歲都有重新選擇一個全新的行業去從事的。他們從小就學會了去期待新的領域給自己的驚喜,他們的人生就總是新的,讓他們願意去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