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http://www.chinapress.com.my/node/314614
董事部陣容有︰董事主席敦李孝式爵士、副董事主席黃茂桐、董事財政拿督張泗清、董事經理林晃升、董事陳金福太平局紳、董事拿督斯里劉耀添,以及董事李裕隆上議員。
除了在人力上的增強,同時還買下位于陳秀連路第5路門牌45號的4層樓大廈,把位于吉隆坡十五碑的編採部及馬結街(Market street)的經理部,集中一起辦工。
《中國報》總社12月8日舉行開幕儀式,董事經理林晃升致詞時,表露了對《中國報》改組后的憧憬,並重申該報宗旨︰“新聞報導和言論方面,嚴守中 立,不偏不倚”。編輯部與經理部擴大陣營后,正準備大事改革及擴展業務時,馬來西亞經濟卻開始出現不景氣,到了1985年,更進入經濟大蕭條,當時的物價 上漲,不僅削弱了讀者的購買力,也大大增加了報紙的經營成本,《中國報》雖想發展雪隆區以外的市場,在當時惡劣的經濟環境下,根本難與他報競爭。
當時百業蕭條,廣告刊戶稀少,各報都在撙節開支,苦心經營,要做到維持成本,收支平衡,已是一件極不容易的事,《中國報》還要面對自置新廠及新部門拓展后的龐大開銷,由于無法解決財務危機,《中國報》遂于1985年11月23日,宣布停刊。
《中國報》停刊后,身為創辦人之一的敦李孝式非常傷心,他告訴李裕隆,無論如何,一定要讓《中國報》三個字重現,李裕隆便去找前《通報》老板周寶振,希望他把《中國報》再辦起來,並且以象征性收費,把《中國報》送給周氏家族。
一、先推出《新晚報》
周氏家族于1986年4月份正式接管《中國報》,但對于復刊之事按兵不動,反而先推出《新晚報》。
當然,擁有豐富辦報經驗的周氏家族,早已對當時報業市場、形勢作了分析,認為晚報市場是一片待開墾的荒蕪之地,當時,《南洋商報》、《星洲日報》及《新明日報》,只于晚上九點半過后象征性推出晚報。
其原因之一︰各報與派報公會有協議,避免晚報銷量影響日報派報人的收入。原因之二︰各報無法做到準時于晚上八點半前推出市場。原因之三︰各報只將注意力放在日報,並沒有發掘晚報的潛在市場。在作了以上分析,周氏家族便決定申請一張晚報出版准證。
《新晚報》籌備不及三個星期便發刊,重僱不到20%的《中國報》舊員工,據《中國報》當時的執行總編輯黃超明說,因不想保留舊《中國報》的影子, 唯有以新人新作風擺脫舊框框,不過,被新東家重僱的十多位編採人員也都呆不久,因為工作量比舊《中國報》多太多了,多數人都受不了。
《新晚報》每天下午2點30分截稿,4點出版,身為執行總編輯的黃超明以身作則,每天早上6點便上班,記者及翻譯組則7點上班。
《新晚報》于1986年5月1日出版,打破了華文報業5月1日勞動節休假的傳統。這一晚,《新晚報》成為讀者注目的焦點,因為是唯一的選擇,第一炮便漂亮出擊,賣了1萬5000份。
《新晚報》的出現,帶動了讀者看晚報的習慣,也引起同行注意,紛紛加入戰圍以求分一杯羹。
發刊《新晚報》應付晚報市場之余,其實,周寶振及黃超明早已秘密部署選個黃道吉日復刊《中國報》,但面對《南洋商報》及《星期日報》這兩份大報, 《中國報》若硬碰,肯定是雞蛋碰石頭,400萬繳足資本肯定很快不支。《中國報》若復刊必要塑造自己的風格不可。周、黃兩人數月奔波,不是去旅游吃風,而 是在酒店內日夜策劃、開會,確立《中國報》的路線,終于一致認同《中國報》需要重新包裝,不要與大報硬碰,但也不是低俗的小報。《中國報》要走輕鬆路線, 且以彩色版呈獻,新《中國報》要脫離舊《中國報》的影子,這也是新領導寧可啟用80%新人的原因。
對于《中國報》的復刊,新領導層早有一套腹稿,《中國報》率先在電視打廣告,隨后更在《南洋商報》、《星洲日報》、《新明日報》及《通報》刊登復 刊廣告,“《中國報》三角錢,好”的口號,《中國報》尚未復刊,即已街知巷聞,有“報界奇才”之稱的周寶振,不愧是個行銷高手,在傳統的報業經營理念中, 借助其他媒體或同業為自己的產品宣傳。
果然,在廣告效應下,《中國報》的反傳統做法取得預期效果,報份節節上升,由于感覺到《中國報》的促銷廣告帶來威脅,這4家華文報,便不再接受《中國報》刊登廣告了。
話說回頭,《中國報》經過一輪部署,終于在1986年7月25日復刊。為什么選這一天呢?原來7月24日正好是馬來西亞全國大選提名日,全國人民 都關心大選新聞,《中國報》希望借助大選熱潮,以嶄新面貌吸引讀者。當然,《中國報》最吸引人的是價錢,每份僅30仙(《南洋商報》、《星洲日報》售價 50仙),而且是彩色版。這樣的價格,當然是基于爭取中下階層讀者為考量。
二、復刊後脫胎換骨
華文報業中,以彩色形象呈獻新聞,《中國報》是這個潮流的先驅,也是《中國報》發展過程的一個歷史性轉捩點。
《中國報》的彩色呈獻,得到讀者熱烈支持,報份急沖2萬8000份,國內其他華文報也競相效尤,激起了各報在印刷方面的競爭,可以這么說,《中國報》把大馬華文報業帶入彩色新紀元。
《中國報》復刊號出紙3張共12版,內容有娛樂全盒、Video 7日情、電視、小說、養眼星彩、匕首短文、體育、封底頭條、漫畫、無忌之談、窺名人,以上皆屬消遣性質較高的版面。
復刊后的《中國報》雖不設社論,但第二版設有《精彩30》言論欄,《精彩30》每日見報,廣約國內時評家及作家執筆,針砭時弊。
其后又增闢另一面、馬鹿堂、無關政治、第三面、一眼看進、第三只眼、胡先敢言、許光道評論、李安評論等專欄,這些政論專欄勝在敢言,作者喜笑怒罵政治怪相,辣筆狠批紅塵百相,深獲讀者激賞,提升了《中國報》的地位,不但打入知識分子圈,發行量也節節攀升。
三、經營策略爭取讀者
《中國報》走的是軟性新聞路線,但非只注重社會新聞,只要是民眾最關心的問題,如政治、經濟,《中國報》都會做最貼身的報導。
《中國報》于1985年停刊的報份銷量只有1萬1000份,8個月后復刊報份幾乎是從零開始,復刊不久,報份便突破3萬5980份,這樣的業績,主要有兩個互為因素,其一原因就是︰有大新聞看《中國報》的新聞處理手法,其二為行銷策略出奇制勝。
《中國報》復刊后,同年12月,便展開了第一波驚人的促銷活動,許多讀者閱讀了《中國報》召訂戶的廣告后,都“嘩”了一聲,因為每份《中國報》只賣15份,簡直天方夜譚。
付出30令吉,便可享受3個月的閱讀樂趣,還獲贈一份價值15令吉的禮品,讀者不禁疑惑了,《中國報》不怕血本無歸嗎?
然而,當讀者掏出30令吉連同訂閱表格給報販后,便收到一瓶350克庄的“好立克”飲料、一瓶325毫升的利賓納果汁、一瓶康麗絲洗髮水、一罐 ANGLIA SHANDY和一支牙膏,這時,他們才相信,五彩繽紛、風格獨特的《中國報》每份只賣15仙,比半杯咖啡烏還便宜。
1987年5月11日,《中國報》社長周瑞標在一項“標語巨獎競賽”中宣佈,《中國報》的報份已達7萬份。
1987年11月,《中國報》報份銷量已達8萬份,為了更上一層樓,《中國報》再搞新噱頭,為期一星期的促銷活動,天天贈送不同的禮物,此舉也是 為了《中國報》要漲價的關係,不過,花50仙買一份報紙,拿到超值的包裝洗髮水、喉糖、牙膏、蕃茄醬、辣椒醬及紙巾等,讀者的反應,只有一句︰贊!
1988年1月,配合農曆新年到來,《中國報》又為讀者帶來驚喜,準備了兩萬份“天上天”蚝油酬謝訂戶,讀者只需先付15令吉訂閱《中國報》一個 月,就能獲得兩瓶價值5令吉20仙的蚝油,首1萬名訂戶還可獲得1個精致瓷碗,這是《中國報》復刊一年來第3次以禮物酬謝讀者的促銷活動。
1988年6月21日,《中國報》獲得報份銷數審核局A.B.C(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核證《中國報》的銷量已達到8萬份,復刊兩年來,銷量增加了7倍,是50年來躍進最快速的華文報。
與此同時,再推出另一波“剪報頭”換禮品活動,讀者只要連續29天剪收《中國報》報頭,便可到指定商號換取6種Kimball產品,包括蕃茄醬、辣椒醬各一瓶、花生醬、包粟醬、包粟粒各一罐及一罐荔枝。換言之,每份《中國報》報頭就值40仙了。
由于自新聞紙價暴漲,1982年至1988年從最低的400美元漲至700美元,幅度達75%。加拿大多數主要紙廠,亦宣布1989年價格將續升 漲6%,《南洋商報》、《星洲日報》及《通報》,于1987年4月起已零售60仙。在面對巨大的成本壓力下,《中國報》便于11月1日調整零售價,每份 60仙,與另3家主要華文報同樣價格。
《中國報》于1986年7月復刊至1988年11月的兩年光景,價格從30仙調整至60仙(見下表),報份卻仍扶搖直上,日銷接近10萬份,成為 銷量第3大的華文報,《中國報》董事周寶振在中秋節晚宴上,宣布截至11月7日的實銷量高達9萬9600份,在馬來西亞華文報業史上創下一個輝煌紀錄, 《中國報》這個驕人成績,一系列的促銷活動居功不小!
附送柴米油鹽糖醬醋好貼心
隨報送贈品的促銷活動,並不是《中國報》的創舉,早在70年代,便有報刊贈送雜誌、字典、百科全書等給訂戶,而《中國報》送的全是蚝油、茄汁、牙膏、紙巾,曾被人評為文化機構的悲哀!
針對這些批評,《中國報》前執行總編輯黃超明受訪時,仍自豪認為這種“打入讀者廚房”的促銷活動,是讓《中國報》得以翻生的重要行銷策略,因為《中國報》鎖定的讀者群,大多數是中下層及一些家庭主婦,柴米油鹽糖醬醋類的贈品,讓她們感覺更實際及貼心!
黃超明曾于1989年2月4日,接受本地一家有線電台“麗的呼聲”廣播總監詹斯民訪問,針對報業日趨競爭的問題時,他說︰“適者生存,在商業社 會,報紙要生存,經營者就必須把它當作是商品,當然,與此同時,我們必須先顧及文化層面,促銷活動的目的是讓讀者多一份驚喜!”
報業如何發展須適應社會的改變而改變,報業的發展如同人的成長一般,會就外界的轉變而作出調整,洞悉形勢而作出改變、調整,就可以生存,固步自封,就只能被時代淘汰了!
《中國報》復刊后,報份直逼兩份大報,幾年來在銷量上相互追逐,終在1998年巔覆華文報在市場上的傳統排序,《中國報》報份首次超越《南洋商報》,成為我國
第二暢銷的日報,穩坐第二把交椅至今。
《中國報》的成長,確實帶動華文報版面編排變革,並且引發報紙促銷
戰,其正面意義是令華文報業與市場現實接軌,適應新形勢求變求存,
令傳媒更努力去追隨社會的走勢,在概念上擴展了“群眾”的
範圍,模糊了“大報”與“小報”的分別。
年份 | 日期 | 售價(RM) |
1986年 | 7月25日 | 0.30 |
1987年 | 4月16日 | 0.40 |
1987年 | 7月 1日 | 0.50 |
1988年 | 11月 1日 | 0.60 |
1991年 | 12月 1日 | 0.70 |
1994年 | 8月 1日 | 0.80 |
1995年 | 3月 1日 | 1.00 |
1999年 | 1月 1日 | 1.20 |
2005年 | 1月 3日 | 1.30 |
*資料:筆者自行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