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資訊

標籤Tag

人身安全 (1) 中國 (8) 互聯網 (10) 巴西 (1) 日本 (1) 生理 (3) 投訴 (1) 災難 (5) 身心健康 (21) 房地產 (1) 法庭 (1) 知識 (15) 度量衡 (1) 思想 (16) 科學 (1) 英國 (3) 食物 (2) 香港 (2) 娛樂 (1) 秘訣 (12) 能源 (1) 馬來西亞 (19) 教育 (6) 教育部 (1) 媒體 (3) 提醒 (28) 硬體 (1) 評析 (4) 詞解 (4) 電商 (6) 電腦 (6) 語言 (3) 德國 (1) 趣味 (12) 澳洲 (1) 藝人 (1) 關係 (2) 體育 (1)

2012年12月27日 星期四

[轉/分享]電腦檔案的單位

8bit=1Byte
1024Byte=1KB
1024KB=1MB
1024MB=1GB
1024GB=1TB




1MB等於幾KB? ---> 1MB=1024KB

1MB等於幾GB? ---> 1MB=1/1024GB

總換算公式: 1GB = 1024MB = 1048576KB

-=-=-=-=-=-=-=-=-=-=-=-

更大的單位:1TB = 1024GB

更小的單位:1kb = 1024byte

1byte = 8bit

一個byte可以表示1個漢字或者2個英文或數字。

那么 1KB相當于1024÷2=512个漢字那么多。


來源: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5082406169
http://www.arclink.com.tw/tribeTopicDetail.do?tid=762

2012年11月15日 星期四

[轉]停刊‧復刊渡盡劫波見曙光(馬來西亞的《中國報》)

29/04/2012 12:32
轉自:http://www.chinapress.com.my/node/314614

 1984年4月《中國報》人事更動,隨著總經理伍漢源及總編輯王兆塤 相繼退休,由董事黃茂桐任代總經理,董事經理林晃升,同時聘請多位報業人才加強陣容,黃和平為總編輯、總主筆李金韻、執行編輯魏金淵及副刊主任陳和錦。經 理部方面則有高級經理(營業)吳傑華、高級經理(行政)曾子才,以及財務策劃姚友瑞。
 董事部陣容有︰董事主席敦李孝式爵士、副董事主席黃茂桐、董事財政拿督張泗清、董事經理林晃升、董事陳金福太平局紳、董事拿督斯里劉耀添,以及董事李裕隆上議員。
 除了在人力上的增強,同時還買下位于陳秀連路第5路門牌45號的4層樓大廈,把位于吉隆坡十五碑的編採部及馬結街(Market street)的經理部,集中一起辦工。
 《中國報》總社12月8日舉行開幕儀式,董事經理林晃升致詞時,表露了對《中國報》改組后的憧憬,並重申該報宗旨︰“新聞報導和言論方面,嚴守中 立,不偏不倚”。編輯部與經理部擴大陣營后,正準備大事改革及擴展業務時,馬來西亞經濟卻開始出現不景氣,到了1985年,更進入經濟大蕭條,當時的物價 上漲,不僅削弱了讀者的購買力,也大大增加了報紙的經營成本,《中國報》雖想發展雪隆區以外的市場,在當時惡劣的經濟環境下,根本難與他報競爭。
 當時百業蕭條,廣告刊戶稀少,各報都在撙節開支,苦心經營,要做到維持成本,收支平衡,已是一件極不容易的事,《中國報》還要面對自置新廠及新部門拓展后的龐大開銷,由于無法解決財務危機,《中國報》遂于1985年11月23日,宣布停刊。
 《中國報》停刊后,身為創辦人之一的敦李孝式非常傷心,他告訴李裕隆,無論如何,一定要讓《中國報》三個字重現,李裕隆便去找前《通報》老板周寶振,希望他把《中國報》再辦起來,並且以象征性收費,把《中國報》送給周氏家族。
一、先推出《新晚報》
周氏家族于1986年4月份正式接管《中國報》,但對于復刊之事按兵不動,反而先推出《新晚報》。
 當然,擁有豐富辦報經驗的周氏家族,早已對當時報業市場、形勢作了分析,認為晚報市場是一片待開墾的荒蕪之地,當時,《南洋商報》、《星洲日報》及《新明日報》,只于晚上九點半過后象征性推出晚報。
 其原因之一︰各報與派報公會有協議,避免晚報銷量影響日報派報人的收入。原因之二︰各報無法做到準時于晚上八點半前推出市場。原因之三︰各報只將注意力放在日報,並沒有發掘晚報的潛在市場。在作了以上分析,周氏家族便決定申請一張晚報出版准證。
 《新晚報》籌備不及三個星期便發刊,重僱不到20%的《中國報》舊員工,據《中國報》當時的執行總編輯黃超明說,因不想保留舊《中國報》的影子, 唯有以新人新作風擺脫舊框框,不過,被新東家重僱的十多位編採人員也都呆不久,因為工作量比舊《中國報》多太多了,多數人都受不了。
 《新晚報》每天下午2點30分截稿,4點出版,身為執行總編輯的黃超明以身作則,每天早上6點便上班,記者及翻譯組則7點上班。
 《新晚報》于1986年5月1日出版,打破了華文報業5月1日勞動節休假的傳統。這一晚,《新晚報》成為讀者注目的焦點,因為是唯一的選擇,第一炮便漂亮出擊,賣了1萬5000份。
 《新晚報》的出現,帶動了讀者看晚報的習慣,也引起同行注意,紛紛加入戰圍以求分一杯羹。
 發刊《新晚報》應付晚報市場之余,其實,周寶振及黃超明早已秘密部署選個黃道吉日復刊《中國報》,但面對《南洋商報》及《星期日報》這兩份大報, 《中國報》若硬碰,肯定是雞蛋碰石頭,400萬繳足資本肯定很快不支。《中國報》若復刊必要塑造自己的風格不可。周、黃兩人數月奔波,不是去旅游吃風,而 是在酒店內日夜策劃、開會,確立《中國報》的路線,終于一致認同《中國報》需要重新包裝,不要與大報硬碰,但也不是低俗的小報。《中國報》要走輕鬆路線, 且以彩色版呈獻,新《中國報》要脫離舊《中國報》的影子,這也是新領導寧可啟用80%新人的原因。
 對于《中國報》的復刊,新領導層早有一套腹稿,《中國報》率先在電視打廣告,隨后更在《南洋商報》、《星洲日報》、《新明日報》及《通報》刊登復 刊廣告,“《中國報》三角錢,好”的口號,《中國報》尚未復刊,即已街知巷聞,有“報界奇才”之稱的周寶振,不愧是個行銷高手,在傳統的報業經營理念中, 借助其他媒體或同業為自己的產品宣傳。
 果然,在廣告效應下,《中國報》的反傳統做法取得預期效果,報份節節上升,由于感覺到《中國報》的促銷廣告帶來威脅,這4家華文報,便不再接受《中國報》刊登廣告了。
 話說回頭,《中國報》經過一輪部署,終于在1986年7月25日復刊。為什么選這一天呢?原來7月24日正好是馬來西亞全國大選提名日,全國人民 都關心大選新聞,《中國報》希望借助大選熱潮,以嶄新面貌吸引讀者。當然,《中國報》最吸引人的是價錢,每份僅30仙(《南洋商報》、《星洲日報》售價 50仙),而且是彩色版。這樣的價格,當然是基于爭取中下階層讀者為考量。
二、復刊後脫胎換骨
華文報業中,以彩色形象呈獻新聞,《中國報》是這個潮流的先驅,也是《中國報》發展過程的一個歷史性轉捩點。
 《中國報》的彩色呈獻,得到讀者熱烈支持,報份急沖2萬8000份,國內其他華文報也競相效尤,激起了各報在印刷方面的競爭,可以這么說,《中國報》把大馬華文報業帶入彩色新紀元。
 《中國報》復刊號出紙3張共12版,內容有娛樂全盒、Video 7日情、電視、小說、養眼星彩、匕首短文、體育、封底頭條、漫畫、無忌之談、窺名人,以上皆屬消遣性質較高的版面。
 復刊后的《中國報》雖不設社論,但第二版設有《精彩30》言論欄,《精彩30》每日見報,廣約國內時評家及作家執筆,針砭時弊。
 其后又增闢另一面、馬鹿堂、無關政治、第三面、一眼看進、第三只眼、胡先敢言、許光道評論、李安評論等專欄,這些政論專欄勝在敢言,作者喜笑怒罵政治怪相,辣筆狠批紅塵百相,深獲讀者激賞,提升了《中國報》的地位,不但打入知識分子圈,發行量也節節攀升。
三、經營策略爭取讀者
《中國報》走的是軟性新聞路線,但非只注重社會新聞,只要是民眾最關心的問題,如政治、經濟,《中國報》都會做最貼身的報導。
 《中國報》于1985年停刊的報份銷量只有1萬1000份,8個月后復刊報份幾乎是從零開始,復刊不久,報份便突破3萬5980份,這樣的業績,主要有兩個互為因素,其一原因就是︰有大新聞看《中國報》的新聞處理手法,其二為行銷策略出奇制勝。
 《中國報》復刊后,同年12月,便展開了第一波驚人的促銷活動,許多讀者閱讀了《中國報》召訂戶的廣告后,都“嘩”了一聲,因為每份《中國報》只賣15份,簡直天方夜譚。
 付出30令吉,便可享受3個月的閱讀樂趣,還獲贈一份價值15令吉的禮品,讀者不禁疑惑了,《中國報》不怕血本無歸嗎?
 然而,當讀者掏出30令吉連同訂閱表格給報販后,便收到一瓶350克庄的“好立克”飲料、一瓶325毫升的利賓納果汁、一瓶康麗絲洗髮水、一罐 ANGLIA SHANDY和一支牙膏,這時,他們才相信,五彩繽紛、風格獨特的《中國報》每份只賣15仙,比半杯咖啡烏還便宜。
 1987年5月11日,《中國報》社長周瑞標在一項“標語巨獎競賽”中宣佈,《中國報》的報份已達7萬份。
 1987年11月,《中國報》報份銷量已達8萬份,為了更上一層樓,《中國報》再搞新噱頭,為期一星期的促銷活動,天天贈送不同的禮物,此舉也是 為了《中國報》要漲價的關係,不過,花50仙買一份報紙,拿到超值的包裝洗髮水、喉糖、牙膏、蕃茄醬、辣椒醬及紙巾等,讀者的反應,只有一句︰贊!
 1988年1月,配合農曆新年到來,《中國報》又為讀者帶來驚喜,準備了兩萬份“天上天”蚝油酬謝訂戶,讀者只需先付15令吉訂閱《中國報》一個 月,就能獲得兩瓶價值5令吉20仙的蚝油,首1萬名訂戶還可獲得1個精致瓷碗,這是《中國報》復刊一年來第3次以禮物酬謝讀者的促銷活動。
 1988年6月21日,《中國報》獲得報份銷數審核局A.B.C(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核證《中國報》的銷量已達到8萬份,復刊兩年來,銷量增加了7倍,是50年來躍進最快速的華文報。
 與此同時,再推出另一波“剪報頭”換禮品活動,讀者只要連續29天剪收《中國報》報頭,便可到指定商號換取6種Kimball產品,包括蕃茄醬、辣椒醬各一瓶、花生醬、包粟醬、包粟粒各一罐及一罐荔枝。換言之,每份《中國報》報頭就值40仙了。
 由于自新聞紙價暴漲,1982年至1988年從最低的400美元漲至700美元,幅度達75%。加拿大多數主要紙廠,亦宣布1989年價格將續升 漲6%,《南洋商報》、《星洲日報》及《通報》,于1987年4月起已零售60仙。在面對巨大的成本壓力下,《中國報》便于11月1日調整零售價,每份 60仙,與另3家主要華文報同樣價格。
 《中國報》于1986年7月復刊至1988年11月的兩年光景,價格從30仙調整至60仙(見下表),報份卻仍扶搖直上,日銷接近10萬份,成為 銷量第3大的華文報,《中國報》董事周寶振在中秋節晚宴上,宣布截至11月7日的實銷量高達9萬9600份,在馬來西亞華文報業史上創下一個輝煌紀錄, 《中國報》這個驕人成績,一系列的促銷活動居功不小!
附送柴米油鹽糖醬醋好貼心
隨報送贈品的促銷活動,並不是《中國報》的創舉,早在70年代,便有報刊贈送雜誌、字典、百科全書等給訂戶,而《中國報》送的全是蚝油、茄汁、牙膏、紙巾,曾被人評為文化機構的悲哀!
 針對這些批評,《中國報》前執行總編輯黃超明受訪時,仍自豪認為這種“打入讀者廚房”的促銷活動,是讓《中國報》得以翻生的重要行銷策略,因為《中國報》鎖定的讀者群,大多數是中下層及一些家庭主婦,柴米油鹽糖醬醋類的贈品,讓她們感覺更實際及貼心!
 黃超明曾于1989年2月4日,接受本地一家有線電台“麗的呼聲”廣播總監詹斯民訪問,針對報業日趨競爭的問題時,他說︰“適者生存,在商業社 會,報紙要生存,經營者就必須把它當作是商品,當然,與此同時,我們必須先顧及文化層面,促銷活動的目的是讓讀者多一份驚喜!” 
 報業如何發展須適應社會的改變而改變,報業的發展如同人的成長一般,會就外界的轉變而作出調整,洞悉形勢而作出改變、調整,就可以生存,固步自封,就只能被時代淘汰了!
 《中國報》復刊后,報份直逼兩份大報,幾年來在銷量上相互追逐,終在1998年巔覆華文報在市場上的傳統排序,《中國報》報份首次超越《南洋商報》,成為我國
第二暢銷的日報,穩坐第二把交椅至今。
 《中國報》的成長,確實帶動華文報版面編排變革,並且引發報紙促銷
戰,其正面意義是令華文報業與市場現實接軌,適應新形勢求變求存,
令傳媒更努力去追隨社會的走勢,在概念上擴展了“群眾”的
範圍,模糊了“大報”與“小報”的分別。

《中國報》歷年零售價格調整紀錄
年份 日期 售價(RM)
1986年 7月25日 0.30
1987年 4月16日 0.40
1987年 7月 1日 0.50
1988年 11月 1日 0.60
1991年 12月 1日 0.70
1994年 8月 1日 0.80
1995年 3月 1日 1.00
1999年 1月 1日 1.20
2005年 1月 3日 1.30
*資料:筆者自行整理

2012年11月4日 星期日

[轉]流鼻血 處理程序

 流鼻血  處理程序
◎ 切勿驚慌,越驚慌血流量加速,流鼻血越厲害。
  1. 如果是在太陽底下、或室外炎熱環境活動,突然流鼻血,應先扶患者到陰涼的地方或室內休息,切勿當場便急救起來。
  2. 休息時的姿勢不要平躺,如此使鼻血可能流到口中、吞進腹內,造成不舒服,若有血塊還可能堵塞呼吸道,而且看不到流出多少的血液,無法判斷情況的嚴重程度。
  3. 正確姿勢應採坐姿,最好背後有靠墊:以六十到九十度的角度,頭都微向前傾,以減低血管壓力。但患者血壓過低或昏迷不醒時,則宜採臥姿,墊高肩部,頭部後仰。
  4. 患者須維持呼吸道通暢,除去積聚在鼻咽部成口內的血塊者和分泌物,用口呼吸,頭側向流血的一邊,以免血水梗塞喉嚨。
  5. 用清潔棉花塞住流血的鼻孔,並以手指輕捏鼻翼,加壓止血,約五到十分鐘。
  6. 以濕或冰毛巾冷敷桌子兩側、或眼睛下方的臉頰處,加速出血點止血。
  7. 不要用力擤鼻子,以免反而導致大出血。如果上述步驟都已妥善操作,仍無法停止出血,則必須送醫治療,切勿延誤。

◎ 流鼻血不止,應找耳鼻喉科醫師處理
    在醫院的鼻出血處理,通常是先找到出血點,再以硝酸銀或窗灼器燒灼止血。成人多半可在無麻醉下治療,小孩則因容易焦燥不安,必須麻醉才能施術。
    如果找不到出血點、或以燒灼方式仍無法停止出血,則必須做鼻填塞,也就是以凡士林棉條慢慢將鼻腔塞滿,對整個鼻腔加壓止血。通常鼻填塞須維持一到三天,甚 至可能要住院治療,限制病患活動,觀察其生命徵象和出血情形。若仍無效,就須考慮開刀結紮血管止血,但較少患者達此嚴重程度。
    鼻出血控制後,患者也應注意休養,最重要的是勿掏挖鼻子,和用力擤鼻涕,同時暫時避免過熱飲食,宜食清涼、流質.、無刺激性食物,並且留心口腔清潔,以免感染;環境過於乾燥時,應補充鼻腔水份,避免黏膜再度充血復發。
    此外,患有鼻部腫瘤,無論其腫瘤位於鼻咽部、鼻竇、鼻中膈或兩側鼻壁,都可能引起出血。而急性鼻竇炎、鼻部感染等情況,也都是可能導致流鼻血的原因。
    至於全身性因素,則指全身性的疾病,非僅與身子相關。常見者有全身性的血管病變,像動脈性高血壓、血管硬化等疾患,由於血壓高、血管硬化,容易形成鼻腔血 管的充血,且血管壁較脆弱,稍受擠壓便會出血,情況通常較嚴重,多發生在老年人身上。而有血液病變患者,也可能常有鼻出血的困擾。像白血病下血友病、血小 板減少的紫斑症、以及抗癌藥物引起的血小板症等,都會使病患容易出血、瘀血,其發生部位多遍及全身,而發生在鼻腔者便形成流鼻血。
    醫師指出,不同原因造成的流鼻血,嚴重程度也各異,處理方原因;尤其是孩童骨折、或鼻樑直接受撞擊,往往導致鼻內血管破裂:出血情況會特別嚴重。
    像天氣乾燥引起的鼻黏膜脆弱、導致出血,或抓、擤鼻子用力過猛造成的出血,多半不須特別治療,只要在陰涼的地方,安靜休息一會兒,血流便自動停止。
    然而,像外傷、骨折造成的流鼻血,情況多半較嚴重,不太可能自動停止,最好迅速就醫治療,以免失血過多、危及生命。而腫瘤、血管或血液病變造成的鼻出血,通常必須控制根本的病因,否則出血情況仍會反覆發生,不易斷根.。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具有遺傳性的習慣性身出血,多半是鼻部微血管較脆弱所引起,見血帶斷斷續續隨著鼻涕、鼻部分泌物流出,自己卻毫無所覺。臨床上便曾發現,這些人可能因長期流血,血色素低到僅及標準值六分之一,甚至鼻黏膜完全壞死,患者卻仍不自知。
    醫師提醒,流鼻血雖是小毛病,但若判斷或處理錯誤.,也可能造成更大的傷害。尤其是經常性的流鼻血、或出血量異常時,就要考慮是否為其他疾病的徵兆,及早檢查找出病因,徹底治療,否則小病也會變成大病,屆時須治療的不僅鼻子,恐是全身了。

文轉自:
http://www.dryahoo.org.tw/%E6%AC%A1%E7%B6%B2%E9%A0%81/%E8%A1%9B%E6%95%99%E8%B5%B0%E5%BB%8A/%E8%80%B3%E9%BC%BB%E5%96%89%E7%A7%91/%E9%BC%BB%E8%A1%80%E8%99%95%E7%90%86%E7%A8%8B%E5%BA%8F.html 


圖轉自:
http://space.putao.com.tw/putao/listChatReply.do?post.id=45098&pageNo=1

2012年9月1日 星期六

[轉/分享]第61所独中乎?——论关丹中华中学

原文刊登于《独立新闻在线》:

 第61所独中乎?——论关丹中华中学

 2012年08月25日 08:46:29 pm


日前,隆中华手上的批文在林放的部落客全面公开,让我们对关丹“变种独中”的争议有一更清晰的了解。
【编按:根据《中国报》2012年8月22日报道,华总会长方天兴坦诚曝光的批文确实是正版批文。】
从批文中,我们可以了解所谓马华版的独中,其实就是私立中学,再加上允许上其他额外课程和考其他考试,而这里所谓的“其他”,据说是涵蓋“独中”云云。

教学媒介语与办学自主权
在深入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什么是独中。首先,独中之出现是源自于《1961年教育法令》,即所谓改制的问题。
当时,小学改制后,还是是允许用母语作为教学和公共考试的媒介语,而中学却不行,中学一旦改制,就必须改用官方语文为教学媒介语,而且必须参加以官方语言作为考试媒介语的公共考试。所以,改制的本质不是一些论者所谓津贴不津贴的问题,而是教学和考试媒介语的问题。
而其背后是牽涉到华文是否应成为本国官方语言之一,因此,改制问题本质上就是一场各族群语言地位上的政治博弈问题。独中就是在这种力争华文在这个国家应有的法定地位的背景下出现。所以,教学媒介语是关鍵问题。
其次,独中的另一最大特色就是拥有办学自主权,而这一点正是与国民中学最大的差別。因为不接受改制,即政府的管制,所以,就保留了办学自主权。津贴和管制 是一体的两面,有津贴就有管制,没津贴就没管制。所以,华社为什么要自行筹款去办一间受管制却没津贴的所谓“新型独中”呢。

马华挑起独中路线之争
那么,马华公会诸公何以会搞出这样子的“新型独中”出来呢?这要追溯回5月22日,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针对“520申办关丹独中和平大集会”的回应。 当时,他说:“根据歷史,维持现有独中数量是先贤早前就已制定的协议,而在教育法令下,並没有阐明增建独中的条令,而是根据当年的协议,维持现有独中的协 议。现阶段,我们受这些决定限制(政策、法令和歷史),如果没有更改政策和修改法令,我身为教育部部长不能作出任何决定。”
慕尤丁的“历史协议论”,使得马华公会被董总扣上“典当华教”的罪名。对马华公会来讲,不管有没有这份“协议”,就算有,马华公会也不能承认有这份协议, 不然大选一来,就要死得很难看。但马华公会不管怎样撇清,在叶邹二人死咬不放的情况下,都无法脫身。唯一之途,就是办出一所“独中”出来给大家看。
于是6月16日媒体报导,內阁同意关丹设立“独中”。可是,细读当时的內文,慕尤丁的说词是:内阁会议原则上同意在关丹兴建校事宜,而该所学校要附合我国教育法令及政策,这所学校的性质及如何进行建设,则交给马华公会负责云云。
所以,到底是一所独中,还是一所中学,其实是没有说清楚,只知道这是一所交由马华公会负责处理的中学。从现在公开的批文来看,其实当初所谓“內阁同意设立独中”,只是马华公会诸公的说辞而已,慕尤丁的口风可是紧得很。
因此,这就是为何马华公会一直要强调以隆中华模式来进行有关的申请,这样子才能左右逢源,而且也把隆中华拉下水,用隆中华的名义来担保这所新的私立中学绝对是一所独中,顺便也挑起独中的路线之争,让董总陷入內部纷争之中。
董总一开始的“变种独中”之论,其实是很容易挑起自身內部的单轨与双轨的理念之争。不过,董总也不是省油之灯,马上把立论的基石调整为“维护董事会主 权”。于是,焦点就转为教育部的批文是否限制了董事会的主权,避开路线之争所可能带来的內部矛盾。不过,“变种独中”是很有煽动性的说法,所以,董总也没 有完全放弃这一标签。
在申办过程中,除了隆中华董事会之外,马华公会就只与华总、彭亨复办独中工委会以及彭亨董联会进行汇报与交流,完全撇开董总,明显是要借此削弱董总的影响力。后来,方天兴成为新中学的董事长,如这所中学被董总接受为是独中的话,那方天兴就有资格入主董总了。
彭亨董联会的立场是最尴尬。站在当地人的立场,他们是非常期望有一所独中,特別是身为父母者,孩子能在身边总比到远方受教育更理想。据估算,到外州就读独 中的彭亨子弟有2300人之多。所以,就是算是一所“变种”独中,他们也是会接受。他们的心情与处境,应该得到谅解,绝不能因为没有和董总很好地配合,就 把他们说成是“华教叛徒”。就算到现在,他们还是非常期望能在当地办成一所独中。要怪只能怪马华公会对当地人许下了一个美丽的承诺:“內阁现在同意设立一 所新型独中,但要快快上马,否则大选过了,可能就会变卦了”云云,以致让马华得以乘虚而入。

华文独中不同于私立学校
到现在,批文已经公开了,蔡细历还是强拗这是一所“独中”。那我们就看看这是不是一所独中。
在教育部私立教育组(Bahagian Pendidikan Swasta)网页上,对私立教育机构(Institusi Pendidikan Swasta)的归类上,是分成八类,请见下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私立学校(Sekolah swasta)和独立中学(Sekolah persendirian)是并列的,意即私立学校是私立学校,独立中学是独立中学,两者不能混为一谈。虽然,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独立中学可以归类为私 立学校,但在理解教育部的文件上,必须采用教育部的定义,不能自行解释。此外,“Institusi Pendidikan Swasta”不能翻译成“私立学校”,因为“私立学校”在教育部的用语是“Sekolah Swasta”,所以,“Institusi Pendidikan Swasta”只能翻译成“私立教育机构”。
现在马华公会诸公说这所新中学不是国中,这我同意,因为它的确不是。可是,马华公会诸公说独立中学,这我就不同意了,因为它也可以是私立中学。而且,依据教育部私立教育组网页上的定义,如这所学校是私立学校,那它肯定不是独立中学。
难怪批文公布前,魏家祥会说所谓国民型学校体制,就是学生不会参与政府考试以外的考试。意即魏家祥眼中的独中就是有考独中统考的中学就叫独中。因此,一所中学,就算是完全依照教育部所有规定,包括课程及公共考试,只要额外有考统考,就算是独中。
即简单地说,就是一所允许考独中统考的私立中学。如此一来,对教育部而言这是一所私立中学,因为这所中学符合教育部规定;对华社而言这是一所独中,因为这所中学有考独中统考。
如果是这样,那我们何必这么辛苦去创办一所中学,直接允许现有的私立中学,去考统考就行了,华社也不用出錢出力这么辛苦。更直接点,干脆承认统考文凭就行了。(或许马华公会的袞袞诸公正有此打算也说不定。)

开始就申请为私立中学类别?
实际上,这所新中学的确是私立中学。我们看看表格BPS-1是怎么回事。这份表格的全名是:“私立教育机构申办表格”(Permahonan Penubuhan Institusi Pendidikan Swasta)。这份表格的第一页里有一张表格就是让我们勾选申办学校的类別,一共有17个选项。仔细一看,这里面没有独立中学(Sekolah persendirian Cina)的类別。因此,如果我们是要申请一所独中,就只有两个选择:一是第16项的“分校”(Cawangan);二是第17项的“其他”(Lain- lain IPS)。
可是根据8月19日,《星洲日报》的报导,申请书上是勾选第2项:“私立中学”(Sekolah Menengah Swasta)。也就是说,一开始就是申请一间私立中学,而不是独立中学。所以,现在讲把批文退回去,要求修改云云,其实是没得改,因为,你门申请的是私 立中学,现在批回私立中学给你门,这有什么问题呢。
有些人可能还是搞不清楚国中、私立中学及独中有什么分別,这里再加以说明。简单地说,国中必须采用教育部规定的国家课程,包括核心科目及所规定的其他科 目。私立中学只须有教导核心科目,就视为已经遵守国家课程的规定了,所以,批文中所谓的第8条文是多余的。而独中在《1996年教育法令》下,是没有任何 规定,只有在私立教育组的网页上,才说明独中是要遵守教育部指南。不管这个指南是什么,肯定不是指国家课程(Kurikulum Kebangsaan)。还有一点是独中的学制是三三制,跟国中和私立中学都不一样。
因此,只要在学校类別上勾选“私立中学”,那么接下来自然要遵守设立“私立中学”的所有规定,包括课程、考试及教学媒介语。从现在公开了的批文来看,也的确是如此,所以,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
可能有人觉得私立中学也不錯,可是你们知道全国有多少间私立中学吗?据私立教育组
的网页上的统计,至2009年6月30日为止,一共有73所私立中学,比独中还要多。这些私立中学在创办时,有没有来几场大集会,大家去搖旗吶喊,然后乘著大选要来时,死命施压,马华公会又在內阁争取,才终于拿到批文?
完全没有,静悄悄到没有什么人知道。換言之,申办一所私立中学其实是一件很简单、很平常的事情。大家耗费多少精力,在报纸上唇枪舌剑这么久,结果得来的是不须要花力气的私立中学,我们可以满意这样的结果吗?现在,马华公会诸公还要硬拗这是一所独中,能不生气吗?

不是独中学制
再看回批文,这里面也有很多玄妙的地方。首先是校名:SEKOLAH MENENGAN CHONG HWA KUANTAN。从这个校名,我们可以判断出其学校类別吗?不太容易,但肯定不是国中,因为如是国中一定会有“KEBANGSAAN”这个字眼,所以,马 华公会诸公一直死咬这所中学不是国中。但它就能说是独中吗?如果有“PERSENDIRIAN”这个字眼,那肯定是独中,但反之却未必。基本上,只要是当 年没有改制的华文中学,都不会有这个字眼,如宽柔中学。而从当年改制后的华文中学分出来的独中,就会有这个字眼,如鈡灵独立中学。这就是校名玄妙之处,让 马华公会诸公有转身的余地。
其次是学制。独中是三三学制,一共六个年级。国中是三二二学制,有中六班就是七个年级,没有中六班就是五个年级,没有六个年级这回事,私立中学的学制跟国 中一样。而在批文上的写法是:“Tingkatan 1 hingga Tingkatan 6”,从这里来看,我们可以判断出这是独中的学制,还是国中的学制吗?这就是玄妙之处。
一般上,所谓双轨制独中,只是考马来西亚教育文凭考试(SPM),没有考马来西亚高级教育文凭(STPM)。而隆中华则是有考高级教育文凭考试,也就是说 隆中华有中六班。这就是马华公会何以非得拉住隆中华的最大原因,否则,如果批文上是写著:“Tingkatan 1 hingga Tingkatan 5”,那就大件事了。
其实,只要看回申请表格的原文,那就很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了。在申请表格BPS-1上,有一份附件是表格5A(Borang 5A),是供填写课程之用,其中的第6格上,有三个选项如下:
  • Tahun 1 – Tahun 6 (Tempoh 6 tahun )
  • Tingkatan 1 hingga Tingkatan 5 (Tempoh 5 tahun )
  • Tingkatan 1 hingga Tingkatan 6 (Tempoh 7 tahun )
第一个选项是供申办私立小学用,所以,申办私立中学,就只有后两个选项。但不管是那一个选项,都不是独中的学制。分析到这里了,我们还能说这是一所独中吗?

马华拖隆中华下水
隆中华其实是可以置身事外的,因为现在是申办一间新的私立中学,而不是隆中华分校,完全可以交给彭亨董联会和复办独中工委会去处理。可是,马华公会诸公非得把隆中华拉进去,其实是要隆中华做担保人,借隆中华的名声来保证这所私立中学是一所独中,一所隆中华模式的独中。
所以,现在马华公会诸公都尽可能把责任推给隆中华,以致隆中华名声越来越响,连一些对独中有那些学校都搞不清楚的国中朋友,都知道有一所独中叫隆中华。所 谓“保”者,人呆也。如果隆中华副董事长林耀仁不是开声说批文有问题,退回要求修改云云,那现在的隆中华就是摆在神台上的大肥豬了。

现在隆中华一直讲修改批文云云。但我不客气说一句话,批文不用指望改,因为在学校类別上已经是勾选了“私立中学”,那它就是私立中学。要改批文,就等于要改申请书。如此的话,那就重新申请算了,如果是重新申请,那就干脆交回彭亨董联会去处理好了。

根本没有申请独中选项
最后,我谈一谈问题的根本是什么。我们先看回申请BPS-1,其中F部分:管理(BAHAGIAN F: PENGURUSAN)的第5项,是要求填写学校课程,一共列了7种表格供选择,这7 种表格針对的填写对象如下:
表格針对的填写对象
1Borang 5ASekolah Rendah/Menengah/Rendah Agama Islam/Menengah Agama Islam
2Borang 5BSekolah Antarabangsa/Ekspatriat
3Borang 5CPusat Bahasa/Latihan Komputer/Kemahiran/Vokasional/Teknikal
4Borang 5DPusat Perkembangan Minda
5Borang 5EPusat Bimbingan
6Borang 5FTadika
7Borang 5GPusat Tuisyen
看了上表,有什么发现吗?你会发现什么样的教育机构都有表格可以填,包括补习中心,电脑中心,甚至什么“心智发育中心”,都有自己的专属表格来填,就是漏了独立中学(Sekolah menengah persendirian Cina)。
这意味著什么呢?这就要回到之前的“历史协议论”,我们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这份协议的存在,但是在这里,我们却有间接的证据证明这个协议是存在的。
从私立教育组的网页上,我们可以知道独立中学是有自己明确的类別,和私立中小学校是并列;可是从申办表格里,却找不到独立中学这个类別,这反映了一件事,那就是允许现有独中继续存在,但不可以再增加了。这个就是问题的根本。
所以,到现在为止,依据私立教育组网页上的统计,独中还是维持60所,而宽柔中学古来校园只不过是“Bangunan Tambahan”,连“Cawangan”都不是,根本不用填任何表格。
总而言之,一句话,正如慕尤丁一早就说的,在现有的申办条例及表格下,独中不用想“增加”。要想增加,有两个办法,一是运用教育部长的权力,绕过所有的条 例,以某种特殊方式(比如“Bangunan Tambahan”)给以“特批”;二是正正式式地制定一份供申办独中填写的“Borang 5F”。有没有第三个办法呢?我可想不出来了,就由马华公会诸公去伤脑筋吧。






第61所独中乎?(补编)--历史协议论

原文刊于《独立新闻在线》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_v2.php?n=26520

作者/黄集初 2012年08月30日 05:56:35 pm


自上篇《第61间独乎?--论关丹中华中学》日前发表后,出乎意料引起读者的热烈回应及提问,也有朋友和华教界前辈给我提意见,更有人提供了一份相当“劲爆”的资料。这里就針对五个问题加以补充。

类名与校名混淆
第一个问题就是类名与校名的混淆。所谓类名,在这里是指学校的归类。在《1996年教育法令》的第16条里,是把教育机构分三种:1.政府教育机构;2.政府资助教育机构;3.私立教育机构。这是所谓的第一级分类。
每一种类別又可进行第二级的分类,简称二级分类。比如私立教育机构这一大类底下,又可分成私立幼稚园、私立中小学、私立宗教中小学、华文独立中学及其他小类。
问题出在私立中学和独立中学这两个二级分类的类名,我们常容易混淆,而这往往是因为翻译的问题。为了清楚起见,把与本课题有关的类名所对应的中文、马来文、英文整理成下表:
此外,有时问题是出在有些学校的校名和类名会有不一致的现象,请见下表:
这两所独立中学,马来文是用“Persendirian”,可是英文却用“Private”,这也是引起混淆的地方,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很多学校的历史比 这个国家的历史还要久,所以,校名在法令规范之前就已存在了。因此,在批文里的校名不是重点,重点是学校的类名,这是在批文里完全没有提到的地方。

独中不同于私立教育机构
第二个问题就是关于“Institusi Pendidikan Swasta,IPS”这个名词的翻译。在黄士春译的《1961年教育法令》里,“Institusi Pendidikan”是翻译成“教育机构”。在董总出版的《1996年教育法令》中译本,“Institusi Pendidikan Swasta”是翻译成“私立教育机构”。在这两份有代表性的文本下,“Institusi Pendidikan Swasta”应统一译成“私立教育机构”。
可是对于批文,就出现不同的翻译。批文的主题,原文是为“Kelulusan Penubuhan Institusi Pendidikan Swasta: SEKOLAH MENENGAH CHONG HWA KUANTAN”,而《星洲日报》(电子版)8月21日所刊登的批文中译本,却把这句翻译成“批准成立私立学校:关丹中华中学”。
你们看出其中玄妙之处吗?在教育部的归类里,不管是“私立学校”,还是“华文独立中学”,都归属于“Institusi Pendidikan Swasta”。如果把“Institusi Pendidikan Swasta”翻译成“私立学校”,那独中就变成也是私立学校,在申请书(BPS-1)上勾选“私立中学”也变成是正确的选择。
所以,把“Institusi Pendidikan Swasta”翻译成“私立学校”肯定是有误导的成份在里面,致于是有心还是无意,那就交由诸位去判断。而且,你们稍为注意,马华公会诸公常把“私立学 校”和“独立中学”混著交替使用,往往上一句是“私立学校”,下一句就变成“独立中学”。认识不清者,真的会给蒙过去。

以国际学校类别申办?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国际学校。有人感到疑惑,曰:“目前“国际学校”已能招收100%本地学生。那么我们是否能办一间关丹中华“国际”学校呢?这样在教授课程的拟定上是不是更有伸缩性和自主性?”
我们先从技术面看这个问题。申请表格附件中,私立学校是填写表格5A,而国际学校是填写表格5B。我们就这两份表格归纳整理成下表,做一个比较:
项目私立中学国际学校
1表格Borong 5ABorong 5B
2课程国家规定的课程自行填写
3科目核心课程及其他课程不用填写
4学制国中学制自行填写
5考试国家考试体制自行填写
6教学媒介语国语英语及其他
各位看了有何感觉?是不是想骂人呢?
从技术上来看,表格5B更适合用来申办华文独中,只是表格5B仅限两种学校使用:国际学校和外侨学校。那是否可以变通一下,借国际学校的名义来申请呢?反正现在也是借“私立学校”的名义来申请嘛。
这问题就不能只从技术面来考量了,必须从更高的层面来考虑了。从马华公会那一方来看,如以“国际学校”的名义来申办独中,就会面临华教同道的质问,为何不能用独中名义申请。这时,马华公会就会避不开这个紧箍咒:“历史协议”。
当初,就是为了从这个漩渦中脫身,而搞个“新型独中”出来,现在以“国际学校”的名义申办,豈不是又陷的更深。况且,正如前述,私立学校还可模糊说成是独中,国际学校要怎样诠释为独中呢。
从华教界一方来说,问题更大。其实,彭亨当地华教人士也考虑过这个方案的,但却面临一个理念的问题,那就是华文独中为什么不可以得到国家的认可呢?非要如此委曲去弄个像独中又不像独中的国际学校来。这个问题如果激化起来,会引起內部的分裂。
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我相信很多人都没有深入去思考这个问题,那就是统考是否受承认的问题,这个问题太大了,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
总之,“国际学校”的方案是技术上可行,理念上却是争议性极大,还是算了。

华文独中有特殊意涵
第四个问题是关于“华文独立中学”。在华教史的论述上,华文独立中学是在《1961年教育法令》下才出现的,可是翻完所有的条文,没有一条有明确提到“华 文独立中学”,更遑论《1996年教育法令》的条文。可是,华文独立中学也不是我们自己命名的。那这个“独立中学”是那里跑出来的?
其实,“独立中学”是源自于《1960年达立报告书》。这份报告书的全称是:《1960年教育政策检讨委员会报告书》,由于委员会的主席是当时的教育部长达立,所以又称《达立报告书》。在报告书的第八章里,有一节专门讨论“独立中学”的地位。
而在第九章里的第186条,明确指出:“独立中学没有义务使其学生准备参加公共考试,但独立中学之学生,可自愿参加这些考试,独立学校可采用任何媒介语,但目前有关共同课程之条例,须遵守之。”
(There will be no obligation for independent secondary schools to prepare their pupils for pulic examinations but any such pupils may voluntarily sit for these examinations. Any language-medium may be used in independent schools, provided current regulations about common syllabuses and courses of studies are observed.)
这个第186条,其实可以视为“独立中学”的定义,而且还是官方的定义。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叫私立学校(Private School),因为“独立中学”是有其特定的意思,不是“私立学校”这个名词所能涵蓋的。所以,用这个官方定义来衡量,现在批下来的“关丹中华中学”还 能算是“独立中学”吗?

不能增设独中的官方“证据”
第五个问题是关于一份“官方文件”。有人提供了一份网页上的文件:《BUKU DASAR INSTITUSI PENDIDIKAN SWASTA》。我从网址上查回去,原来是来自彭亨教育局的私立教育单位的官方网站。各位请顺著下面方格的指示去下载有关文件:
UNIT PENDIDIKAN SWASTA, JABATAN PELAJARAN PAHANG
http://swastajpnpahang.webs.com/
网页左侧的目录,找“KATEGORI PEND. SWASTA” ,按入。
出现一个新网页,第二个标题:“Maklumat lengkap cara penubuhan setiap kategori
按 Dasar IPS:
http://swastajpnpahang.webs.com/1@Pernyataan%20Dasar%20IPS.pdf
找到有关文件了吗?如找到,请在同一网页,继续往下看,就会看有一段解释“独立中学”的文字:
Sekolah Menengah Persendirian Cina (SMPC)
Sesuatu institusi pendidikan yang menawarkan program pendidikan peringkat menengah yang menggunakan bahasa Mandarin sebagai bahasa pengantar untuk menjalankan program pendidikan yang dikawalselia oleh Malaysian Independent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 (MICSS)Examination Board.
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归纳出独中的两个特点:一、以华语为教学媒介语;二、教育计划是受华文独中考试局监管。
所以,各位,什么是独中呢?
一向来,我们都习惯自称“独中”或“独立中学”,很少会加上“华文”这个字眼。只是跟国外朋友解说时,才会加上“华文”二字。现在是政府怕大家不知独中是用华文,所以特意加上“华文”(Cina)这个字眼。
在《达立报告书》里,也是不用“华文”,只是称呼“独立中学”或“独立学校”。其次,这段解说的文字避开了统考是否受承认的问题,而巧妙地代之以“华文独中考试局监管的教育计划”。这或许也算是一种折衷方案吧。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教育部官员的思维里,课程和考试是一体的两面,上什么样的课程,就考什么样的考试;没有相应的课程,就没有相应的考试。而且还要 注意,科目(Mata Pelajaran)和课程(Kurikulum)是不同等级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所以,批文的第8条是真的非常地模糊。如要明确点,第8条里的“科 目”,最低限度也要改成“教育计划”(Program Pendidikan)或者解释成其他“教育计划”的科目。
好了,有关这段文字的解读就此打住,我们看回有关的文件。这份文件其实是对各类型学校加以详细的解说,而且还列成表格,对每一事项都列出政策说明、解释及 法律依据,让人一目了然。请各位翻到华文独立中学(Sekolah Menengah Persendirian Cina)那一部份。找到了吗?那请看第一个事项的政策说明,原文如下:
“Bilangan SMPC yang sedia ada sebanyak 60 buah dikekalkan tanpa sebarang dasar untuk penambahan atau pengurungan bilangannya. ”
在这里,SMPC就是指华文独立中学。这段文字的翻译如下:“现有华文独立中学的数量保持60所,没有任何政策予以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

够清楚了吧?还须要解说吗?这算不算是“历史协议”的官方证明呢?

不过,如仔细的推敲,其实是有一些薄弱之处。一是这是彭亨的教育局的官方网页,不是联邦政府教育部的官方网页,那这份文件是否只能算是地方教育局的政策, 而不是联邦教育部的政策呢?可是,我国宪法很明确的规定教育权力是归联邦事务,不属于地方政府的权力,所以,地方上的教育政策不可能违反联邦的教育政策, 特別是白纸黑字的文件。
二是这份文件本身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没日期、没页数、没单位,很难说是一份正式的官方文件。但从一个官方网站下载的文件不能算是官方文件,也很难说得通。所以,这份文件算不算是一份官方文件,就交由各位自行判断。
过后,有点不放心,又花点时间查一下其他州的官方教育网页。结果,发现在霹雳州教育局的官方网页上,也出现同样的文字解说及得到同样的文件。各位请顺著下面方格的指示去寻找有关的资料:
JABATAN PELAJARAN PERAK
http://pelajaranperak.gov.my/v2/网页左侧的目录,
找“Sektor”
>“Sektor Pendidikan Swasta Dan Pendidikan Khas”
>“Unit Pendidikan Swasta”
>“Kategori Pendidikan Swasta”
然后,按入。
出现新网页,第二个小标题:“Maklumat lengkap cara penubuhan setiap kategori
按 Dasar IPS:
http://swastajpnpahang.webs.com/1@Pernyataan%20Dasar%20IPS.pdf
所以,我们现在至少可以从两个州教育局的官方网页上,找到同样的文字解说和同样的文件:《BUKU DASAR INSTITUSI PENDIDIKAN SWASTA》。各位,这算不算是证据充份呢?
走笔至此,要补充也补充完了。在《独立新闻在线》写了这么久的专栏,也到了曲终人散之时,在这里要感谢《独立新闻在线》给我机会,能刊登如此长篇大论的文章而不须刪减。
最后,在国庆前夕,预祝各位有一个快乐的假期。
注:请各位赶快把有关网页的资料下载及做截图,你懂的。


原作者部落格:http://ccw5521.blogspot.com/2012/08/61.html

2012年7月16日 星期一

[轉/分享]少食的威力

少食的威力 

 
傳統故事和現代科技共同印證"少食的威力"
  
 「粗茶淡飯、少食」到底給人體健康帶來了多大的好處,我們會發現,無論是先人的智慧,還是現代的科學實踐,共通點都是證明了「粗茶淡飯、少食」和健康之間有著莫大的聯繫。這實在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日本江戶時代觀相家的至理名言:人的命運在於飲食
 在江戶時代,有一位著名的觀相家叫做水野南北。這個水野南北曾經是個十分粗野的人,他自幼父母雙亡,很小就學會了喝酒,長大之後只知道喝酒、賭博、打架,甚至進過監獄。  
  有一天,路邊一個算命的人斷言說南北「面呈死相」,南北雖說粗野了一些,但也一樣惜命,為了擺脫死相就想出家當和尚。
  寺院主持說可以收留他,但前提條件是,他必須在一年之內不吃米飯,只吃小麥和豆子。於是南北開始靠做苦力生活,
  並且一直堅持不吃米飯。一年以後,南北再次去那個寺院的路上,又遇見了說他「面呈死相」的算命人,
  他看到南北的臉之後非常吃驚,就問他積了怎樣的功德才可以擺脫死相。
 在那一年的時間裡,南北並沒做過什麼能夠積功德的特別的事,要說和以前的日子有什麼不同的話,那就是只吃小麥和豆子的事。
  但是,算命的人聽了之後卻感歎道「節制飲食就是對天地的功德,也才最後導致你改變了面相」。
 南北聽了算命人的話之後,對看相產生了興趣。之後他在很多地方工作過,理發館、澡堂、火葬場等等,但是一直沒有放棄研究面相和骨相,最終成了一位非常有名的觀相家。
 看過無數人的面相之 後,南北發現一個道理,「人的命運在於飲食」。吉相者暴飲暴食也會運勢盡失,相反地,凶相者如果可以粗茶淡飯地過日子,也能夠時來運轉。
  
 來自現代醫學現場中的關於「少食威力」的報告,紐約新奈山(MountSinai)醫大的古羅斯教授在1985年做了下面這樣一個實驗:
  
 找一些小白鼠,讓它們吃得飽飽的,然後給他們照射一定數量的放射線,這些小白鼠患癌症的幾率是100%
  但是如果只讓它們吃五分飽的話,患癌症的幾率急劇減少,15只雄鼠中有1只,29只雌鼠中有9只。
 關於空腹和疾病的關係,九州大學醫學部的久保教授也做過同樣的小白鼠實驗:
 患了SLE系統性紅斑狼瘡(自我免疫疾病)、平均壽命只有10月的小白鼠。
  如果將其食物中的卡路里量控制在60%的話,他們的平均壽命可以延長兩倍。
 「老鼠和人是不是不太一樣啊?」您可能會這樣想,請看看美國和西班牙學者的報告:
  
 美國艾默裡大學醫院的漢姆斯菲爾德博士的實驗報告指出:把平均年齡50歲的癌症重症患者隨機抽取100名,分成AB組,讓A組的50人吃醫院裡的普通飲食,B組的50人除了普通飲食之外還有湯,湯裡添加了很多蛋白質、各種維他命等高級營養素。結果,A組的患者平均生存天數是300天,B組僅為75天。
 在西班牙的一個養老院裡,對這樣兩組患者進行了觀察:其中一組每天攝取1800卡路里熱量的食物,另外一組每隔一天節食一次,結果進行節食的一組遠比另外一組要長壽很多。
  
 高熱量、高蛋白的美食往往是疾病的元兇
 肉類、蛋類、牛奶被認為是營養食品的代表,其理論根據是:人類的身體由蛋白質構成,所以必須多攝取一些品質優良的蛋白質。
  
 在日本,直到現在還鼓勵大家多吃這類食物。但是在美國早在1975年,這些「營養食品」就已經受到了質疑。
  在美國,很多人都死於心肌梗塞、癌症、肥胖、腦梗塞等疾病,為此,美國上議院還設立了營養問題特別委員會,美國的醫學家對世界各地的營養狀態和疾病狀態進行了調查。經過兩年的時間,他們提出了「dietary goal(飲食的目標)」,大概內容是:
  美國人的飲食中應該有55~60%的碳水化合物,以水果、蔬菜、未去殼的穀物、雞肉、魚、脫脂牛奶、植物油等為主要食物,
    盡量少吃牛奶、肉類、蛋類、黃油、脂肪以及含砂糖較多的食物。
 這個營養問題特別委員會的報告中提出的理念概括起來就是「用粗茶淡飯代替精細美食」。
  在美國曾經每10萬人有380人死於心肌梗塞,但是這個報告提出以後,死亡人數減少到250人,包括日本在內的發達國家中,因癌症死亡的人也開始減少。

2012年6月19日 星期二

[轉]全世界營養師的......共同推薦(的食物)

全世界營養師的......共同推薦

最健康食物
前10名
排毒功效
前20名食物
增強免疫力
前20名食物
抗氧化效果
前20名食物
促進代謝
前20名食物
舒緩壓力
前20名食物
第一名 糙米 地瓜 洋蔥 檸檬 蓮子
第二名 洋蔥 海藻類 菇蕈類 葡萄 洋蔥 花生
第三名 地瓜 綠豆 胡蘿蔔 柑橘 南瓜子 乳酪
第四名 海藻類 地瓜葉 奇異果 蕃茄 核桃 核桃
第五名 蘋果 木耳 彩甜椒 南瓜 牡蠣 香蕉
第六名 山藥 韭菜 山藥 芝麻 海藻類 黃豆
第七名 菠菜 香菇 優酪乳 枸杞子 鱈魚 豆腐
第八名 黃豆類 洋蔥 枸杞子 洋蔥 牛奶 紅豆
第九名 雞蛋 南瓜 木瓜 蘆筍 玉米 雞蛋
第十名 鮪魚 燕麥 高麗菜 茄子 鮭魚 柑橘
第十一名
花椰菜 松子 芭樂 羊肉 地瓜葉
第十二名
蘋果 芝麻 空心菜 蛤蜊 牛肉
第十三名
蘆筍 乳酪 黃豆 鴨肉 鱔魚
第十四名
苦瓜 青江菜 花生 波菜
第十五名
胡蘿蔔 苦瓜 大白菜 黃瓜類 紫米
第十六名
菠菜 羊肉 動物肝臟 紅豆 鮭魚
第十七名
草莓 鮪魚 海參 糙米 竹筍
第十八名
糙米 魷魚 豬肉 紫米 奇異果
第十九名
櫻桃 沙丁魚 馬鈴薯 海藻類
第二十名
空心菜 螃蟹 玉米 香蕉 雞肉




抗氧化= 防癌+抗老



身體內蠢蠢欲動的癌細胞多睡覺。

美國癌症中心的 戴 博士以 "Is Cancer Curable?" (癌症是否能治癒?)為題,分享了他對癌細胞生長動力學的研究結果。
癌症最令人害怕的就是 metastasis(轉移)。
原生癌並不會讓病人死亡,然而一旦癌細胞轉移,它們在其它組織器官內的興風作浪就讓病人逐漸(或是很快速)的走向死亡。但是,為什麼有些癌細胞已轉移的病人卻未繼續惡化?
日本曾解剖研究了幾十位無病痛往生的 90-103歲老人,發現他們每一位體內都有不少的癌細胞。為什麼他們的癌細胞沒有造成身體的病痛?
戴博士和幾位癌症研究學者發現,癌細胞在活躍一段時間後會進入休眠期」,休眠一段時間後又再度活躍,興風作浪。
「休眠期」越長,病人能存活的時間就越長,甚至不發生令人害怕的「轉移」。
現在醫學界積極的在研究拖延癌細胞「休眠期」的方法,包括利用藥物和飲食。「預防細胞癌化」那篇中提到的幾種天然物,可藉由控制癌細胞內訊息傳導( signal transduction ) 的路徑進入「休眠期」,所以我把它們再次列,請大家多吃含有這些有效成份的食物,讓身體內蠢蠢欲動的癌細胞多多睡覺。
1.咖哩 (抗癌成份是 .....「薑黃素」)
2.辣椒 (抗癌成份是 .....「辣椒素」)
3.薑 (抗癌成份是 .....「薑油」)
4.綠茶 (抗癌成份是 .....「兒茶素」)
5.大豆 (抗癌成! 份是 .....「異黃酮」)
6.蕃茄 (抗癌成份是 .....「茄紅素」)
7.葡萄 (抗癌成份是 .....「白黎蘆醇」)
8.大蒜 (抗癌成份是 .....「硫化物」)
9.高麗菜(抗癌成份是 .....「indole」)
10.花椰菜(抗癌成份是 .....「硫化物」)
 
看完後明天開始吃蔥薑蒜吧,天天喝熱水,不吃冰, 去fitness 泡spa. 以後夏天不開冷氣防癌!
最近我看了數本日本石原結實醫師寫的書,書中常提及「癌細胞怕熱」的觀念,覺得蠻有意思的,把它記下來跟大家分享,也算是我的讀書筆記。石原醫師認為,現在醫學已非常進步,醫師也愈來愈多,癌症卻依然有增無減,其中一個很大的因素,就是現代人普遍體溫低下,因人體體溫降至35度時,正是癌細胞最活躍繁殖的時候,反之,當體溫達到39.6度以上時,癌細胞就會全部死掉。
 
高溫可治好癌症
19世紀時,德國有位布許(Busch)醫師,發表多例自然治癒的癌症,也就是有罹癌病人,分別得到肺炎和丹毒(一種皮膚感染症)等疾病,連續發高燒1-2星期,沒想到意外治好癌症。此外,1900年美國紐約市立醫院的科萊醫師,同樣發表有癌症病人因肺炎和丹毒引起持續高燒後,治癒癌症的實例。換句話說,西洋醫學也已明白癌細胞很怕高溫。
 
癌症是一種從頭到腳都有可能發病的疾病,但心臟、脾臟、小腸(十二指腸)是發生癌症機率較小的器官。那是因為心臟雖只有體重的1/200,卻負責提供1/9的體溫;脾臟則是紅血球集中的地方(※註:脾臟的功能係破壞老舊的紅血球,將紅血球的血紅素與鐵分離,被分離的鐵可再度被吸收到血液中),同樣屬於高溫器官;而小腸要負責消化,必須經常活動,自然會比較溫熱,從這些事實可知,癌症並不容易發生在溫度高的器官上。
 
人體容易罹癌的器官如食道、肺、胃、大腸、直腸、卵巢、子宮………等都是中間呈空洞的器官,有空洞的器官,細胞會比較少,體溫也比較容易下降,所以比較容易罹癌;至於乳房因突出身體外面,也是溫度比較低的器官,故乳癌發生率也較高。
 
一般而言,癌症是因免疫力下降而形成,當然與血液有關連,也可以說它的發生與血液循環不佳有密切關係。東洋醫學認為「萬病之源來自髒血」,所以,身體為了燃燒並排出體內的廢物,讓血液變乾淨,才會出現發燒的反應。就某個層面來說,發燒其實能提高免疫力,而免疫力就是白血球的運作能力,實際上只要體溫上升1度,免疫力就能提高5-6倍。
一旦身體冰冷,血液循環會變差,體內細胞的代謝也會變差,體溫每下降1度,代謝就會減少約12%,免疫力也會降低30%。通常人體體溫最低的時候,也是死亡率最高的時候,一天當中,凌晨3-5點的體溫最低,這時也是最容易引發氣喘、潰瘍性大腸炎的激烈腹痛、異型狹心症等疾病的時候。
 
現代人體溫低下的原因
人體平靜時的體溫約有1/4來自肌肉,但現代人卻不像從前的人一樣常走路,也沒有以前的人勤快,開始用機器來取代雙手打掃和洗衣,這種運動不足的的結果,就是體溫降低的ㄧ大原因。
加上現代人常見壓力問題,壓力一大,腎上腺就會分泌腎上腺素,使血管收縮,造成血液循環不良,長期持續下去,自然會讓體溫降低。一到夏天多數人會整天躲在冷氣房裡,及平常攝取過多造成體質寒涼的食物,都是造成體溫低下的原因。
 
提高體溫的方法
不只是癌症,要同時預防罹患生活習慣病(包含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高尿酸等病症),一定要設法提高體溫,其方法如下:
運動-
肌肉約佔全身體重的45%,是人體最大的器官,所以只要運動,肌肉所產出的熱量就會愈大,甚至達到體溫的一半。體溫上升有助於促進新陳代謝,白血球的運作也會活躍,運動過後身體會覺得很輕,就連心情都覺得舒爽,主因就是體溫上升,促使體內的廢物和血液中的多餘養分被燃燒,甚至被轉換成汗水和尿液排出,以及透過吐氣被排出,等於在體內做ㄧ次大掃除。要解忙碌現代人運動不足的煩惱,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走路」。
 
泡澡-
日常生活中最簡單又有效的溫熱身體方法,就是泡澡。採用全身泡在浴缸的入浴法,使水溫幫助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使得內臟和肌肉得以補充到氧氣和養分,進而促使腎臟和肺排出廢物。此外,流體靜力平衡(或稱靜水壓平衡)具有讓肌肉緊實的效果,且這種流體靜力平衡會壓迫血管和淋巴管,促進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環,讓全身代謝跟著活躍起來,尤其位在下半身的腎臟血流也會變好,自然會增加排尿量,改善水毒狀況,進而除去水腫和冰冷現象。
 
食用溫熱食物-
石原醫師鼓勵大家,平常應食用可溫熱身體的食物如乳酪、蕎麥麵、黑麵包、糙米、魚貝類、根莖類蔬菜、海藻、薑、蒜、蔥、味噌、蘋果、櫻桃、葡萄、黑糖、紅茶………等。
想要讓身體溫熱的快速方法,就是喝生薑紅茶。生薑最大的功效就是溫熱身體,而住在寒冷地區的歐洲人習慣喝紅茶,藉以溫熱身體,如將紅茶加入生薑,就能發揮更大的效果,使身體熱起來。
 
中藥的古籍就記載著「生薑能去百邪」,16世紀時,英國爆發黑死病大流行,至少有1/3的倫敦市民因而喪命,卻意外發現平時常吃生薑的人,都倖存下來,因此,當時的英王亨利八世,大力提倡多吃生薑,現在英國坊間到處可見的薑餅,就是當時留下來的深刻影響。
2006年密西根大學綜合癌症中心研究人員,在美國癌症學會上發表「將市面上販售的生薑粉泡開後,投入培養中的卵巢癌細胞裡,結果癌細胞全死了,足見發生了細胞凋亡與細胞自噬的作用」,雖然這項實驗所用的癌細胞是「卵巢癌細胞」,但相信這個實驗對所有癌細胞都具有同樣效果。
 
看了石原 醫師的書,才知人體發燒正是自體提升免疫力的機制,更重要的是體溫達到39.6度以上,可以熱死癌細胞。我常在想,要是我開刀前也能發燒,癌症也許就不藥而癒,就可少挨那一刀,也免受化療之苦。前一陣子,有家人感冒發燒了,我特地恭喜他自體悶燒,大概把不少體內癌細胞給熱斃了!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